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
作为人母,最能感受到目送的那种不舍和牵挂,同时作为一个女儿,人到中年,也会从对儿子的牵挂感悟到母爱的不易与艰辛。关中有句俗语——要想报娘恩,怀中抱儿孙。可天下有几个母亲需要子女的回报?也许,平淡幸福快乐安康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普天下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无怨无悔,不求回报。
历经目送,亲临目送,唯有不变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关爱。
记忆最深的目送是在那个特殊的冬天,那个充满喜气的黎明,母亲第一次送我到门口,门前迎娶我的是一辆伏尔加和一辆吉普。母亲眼里的不舍没有让我动容,那时候一心想着自己未来的小日子,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一心想着再也不用在母亲的束缚下过日子,再也不用忍受那些啰嗦的唠叨,还有当时认为苛刻的家教。看到母亲眼里强忍的泪水,当时幼稚地认为母亲大可不必这样动容,仅仅一条街的距离,又不是远隔千山万水。那天,出了门,头也不回上了车,当透过车窗看到母亲依依不舍的目光,揪心的痛楚蔓延……
那天,手里攥着婆家送过来的代表我年龄的二十一个一分硬币,与我的少女时代告别。一路丢着喜悦,一路丢着酸楚,喜的是我做了他的新娘,痛的是从此那个我生活了二十一个春秋的家有了一个新称呼——娘家。
融入新的家庭,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一切从零开始,将生活的锅碗瓢盆磕打成一部有血有泪的连续剧,每天上演着纠结着。多少次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生活?这难道就是自己的宿命?面对一切的一切,父亲曾经扬起的扫把是正确的,母亲曾经的苦口婆心是金玉良言。我用我的执着换来父母的妥协,那一刻我是凯旋而归的将军,而父母是我的手下败将。历经岁月,多年后我才明白,不是我胜了也不是父母败了,而是唯有亲情无私大度,可以做到无条件让步,无条件取悦。
每次回娘家,每次告别,母亲总会送我到大门口,目送我远去。每次总是一次次回头,一次次叮嘱母亲回屋,但母亲总是等我走远才肯回屋。每一次回头,母亲给予的温暖让我有流泪的冲动。还好还好,和母亲不过是一条街的距离,总有时间回娘家蹭饭,和母亲拉拉家常。岁月不知从何时将我和母亲从一对冤家母女演变为亲情知己,有耐心倾听母亲的陈年往事和絮絮叨叨,即使那些事那些絮叨的内容已经成为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但我还会象第一次听说一样,做到不插言不打断,任由母亲那一刻成为最伟大的演讲家。
也许,这种演变是从一次次告别与一次次目送中感触而来,是从一次次的不舍和温暖中而生……
还记得去年初春的一个早晨,还没起床就听到父亲拍门喊我的声音,急匆匆起来披头散发打开门,父亲一脸喜悦说你妈知道你最爱吃白蒿子疙瘩,赶紧趁热吃。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饭罐,看到父亲因为没有戴手套而冻红的双手,那一刻想哭,一边嗔怪父亲一边急忙回房间取手套,但父亲执意自己不冷,我大声挽留叮嘱父亲等我,待我一路小跑出门,父亲的身影已消失在初春的薄雾中……
每次家里做好吃的,都是母亲负责下厨父亲负责给他的儿女们通风报信。关中有句调侃亲情的话叫做——大人吃个虱子也少不了儿女们一条腿。为此,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妹妹羡慕我和大姐能时常品尝母亲的味道,而我们却羡慕她们回家时如元妃探亲般的待遇。
世间也唯有亲情能把家常便饭吃成一道大餐,能把一碗白开水喝成一杯美酒。
前天,五妹一家回广州,站在家门口望着远去的车影,父亲母亲满眼不舍……
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这种缘分叫做亲情,也唯有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