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教英语。上学期,班级整体水平还可以,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可是,下学期,部分学生出现了掉队现象,据个别学生反映,他们上课就像听念经,做题如同看天书。针对这种现象,我没有抱怨和指责他们不够努力,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们记单词的技巧和学习英语的方法,并不厌其烦地给他们领读单词和课文。可是,半月过去了,一切仍是外甥子打灯笼——照旧。学生的苦恼就是我的苦恼,我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我无意中读到了席延飞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描写一个“傻”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采取奖励机制,效果甚好。
这个老师是支书的女儿,为了乡村娃娃们美好的未来,支书让他的女儿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环境、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支援乡村教育,没想到女儿同意了,这一干就是许多年。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为了鼓励他们争当先进,“傻”老师常自掏腰包买奖品奖励学生。其实,“傻”老师并不宽裕,但她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令人肃然起敬。她不仅把学生捧在手上,还放在心上;她不仅用言语激励学生,还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
当然,物质奖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受过嘉奖的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与关爱,从而激发出了持久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有动力就有干劲,有干劲就有成绩。难怪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偏激,但充分说明了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也试着给背默最好的学生奖励糖块,但仅那么一两次之后,我就失去了耐心。记得中考前,我信誓旦旦地告诉孩子们,60名之后的同学如果考到96分以上,我一定奖励糖块,可考试之后我竟把这事忘的一干二净。有一次上课,那两个吃97分的同学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微笑着说:“老师,别忘了买糖”,我随口答应之后又忘到九霄云外。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们两个似乎干劲十足,但我仍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放假前,我还没兑现买糖的承诺,我总认为,仅仅一块糖,没那么重要,别过于较真,老跟自己过不去。
可是,许多天过去了,那两个学生期待的眼神仍浮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身为老师,应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临到最后却食言了,学生以后怎么看待我这个老师?如果以后仍教这个班,我说的话还灵吗?也许是灵乎哉,不灵也。倘若如此,我就无法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无法取信于人,更无法管理好班级。
对那两个学生而言,真正让他们“受伤”的或许不是没有买糖这件事,而是没有得到尊重。站在老师的角度,学生因为没吃到老师奖的糖块就不学习,小题大做;可站在孩子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一块不起眼的糖,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的重视。所以,对待学生,做不到的不要轻易承诺,承诺了的一定要去兑现。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开学后,我找到了这两个孩子,先给他们道个歉,然后又把糖块补上。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想要学生变得优秀,老师首先要遵守约定,及时兑现承诺,千万莫因自己的一次小食言而让学生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