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野性是他的父亲遗传给他的。他从小就喜欢打猎,14岁就去打拳,他是一个类似张飞的猛汉,内心像太阳。
之后海明威就参与了两次战争,战争是一个远离文明的活动,人性的善与恶被彰显的淋漓尽致。在战场上他受到的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岁的海明威第一次展现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决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军。尽管由于视力缺陷没有通过体检,只得调入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他的任务是为前线的战士运送巧克力和香烟,但这份看似简单、相对安全的差事,却险些要了他的命。
一颗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炸裂,在他身上造成227处伤口,给他的晚年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在这样的战场上,海明威亲眼看到前一秒端着枪向前冲的战友,下一秒变得血肉横飞。他目睹了一桩又一桩生死别离,充分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海明威在战争中所看到的,都极大的影响着他的创作。他在战火中汲取养分。在战火和灾难中,他的思想愈加深邃,他的文字愈加炉火纯青,从《太阳照常升起》到《永别了武器》,从《丧钟为谁而鸣》到《老人与海》,一部比一部简练,一部比一部深沉。
二战后,病痛就开始找上了海明威,他染上了炭疽病、割伤了眼球,患上流行感冒,牙疼得直打滚,生了痔疮,患上了肾病,大腿被拉伤,手指被深割,车祸中折断手腕,打猎时撞伤了脸。相比于肉体的创痛,没有新的写作灵感让他更加烦恼。自从《永别了,武器》之后,他已经接近十年没有拿出像样的作品了。
身体上的痛楚,精神上的折磨,面对余生只能苟延残喘的悲剧景象,海明威举起了自己的猎枪选择自杀。
“自杀魔咒”的阴云笼罩在海明威家族头顶,延续四代人。海明威29岁刚刚开始其文学生涯时,他父亲就因严重抑郁症自杀身亡。之后海明威虽然赢得了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但这些都无法阻止他在62岁时开枪自杀。海明威去世5年后,他的妹妹厄休拉·海明威因癌症和抑郁症服药自杀。十几年后,海明威惟一的兄弟莱斯特和他的孙女玛尔戈也相继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