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报到第一天,优哉游哉的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天色已晚,教室里灯火通明。在校服的包裹下,看到一群群年轻人欢快的景象。空荡荡的大门只为我一人敞开,行至门口处下了车,身边不见一人。双手扶着车子将其停在车棚最远处,那是一个没有任何争端的地方,专属于我。高一时由于总是找不到车子,忘记早上来到学校时放的位置。最远处空位多且更容易找到,后来就习惯性的成为我的专属位置。我不喜欢拥挤,不喜欢尖锐的矛盾感,有时候甚至会避开人群,逃离拥挤。学校如果有一个通知,我从来不与大家抢看第一眼,而是等待与第一个阅读完的同学交流,这样可以更高效的获取被筛选完的信息,容易掌握重点。
进门右侧宣传栏上面贴着所有学生的分班情况,我放下书包,凑上去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名字,光线越来越暗,我没有找到难免有些慌张。但是不得不沉下心来再次认真寻找,那个时候没有可寻求帮助的人。如果有人看到我的样子,一定会认为是件可笑的事情,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学校呢?我也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似乎已经厌倦学校的教育,如果没有同龄人的陪伴,我不会在里面多呆一分钟。
最后定位在二年十班,综合楼二楼,高一上学期所在教室的楼下,熟悉又陌生。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去,熙熙攘攘,又是一群陌生的面孔。眼睛一扫而过,所有人尽收眼底,无法描述的纯真和自然。高中时期是最活跃的年龄,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我自觉地坐在最后一排,离窗户很近。看不明白她们续的是什么旧,几个女孩兴奋得站起来聊天,也许这就是我无法理解别人的生活。当晚老师就把座位重新洗牌。高中就是这样,分班让我认识不同的人,不得不重新参加不同的人群。
班主任游利,个子不高,眼睛大,皮肤好,胖胖的脸蛋略显方正,比之前那个老师聪明得多,自信,女强人一个。可能是刚刚生产不久的缘故,小肚子凸起,臀部有退化迹象。讲话时会紧瞪那双充满“仇恨”的大眼睛,斩钉截铁地表述想法,说话间隙会小小咳一下,但又不是生病的咳嗽。高中毕业后,很多同学都说当时她对我特别好,可我却没有感觉到。刚开始我对她没有好感,几乎不听物理课,可能是我的物理成绩突出,但过去的成绩不代表现在的实力。她讲课时喜欢提问题,有时候站起来很多人都无法给出答案,相互张望。我低着头,逃避老师的眼睛。但越是这样,被提问的可能性越大。我不情愿的站起来,只说一句话问题就迎刃而解,有时候我在想为何别人站起来支支吾吾的浪费大家宝贵时间,不会就说不知道很难吗。后来老师总提问我,而且放在最后,我感觉非常被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当然,认识一个人可能会随着时间而生变化,那都是后话。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最多聚精会神五分钟,其他四十分钟天马行空任意翱翔。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因为重复做事情所浪费的时间多得惊人,有人说这是打牢基础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但多数情况下适得其反,与年轻人活跃的本性和良好的记忆力相背离。
高二开始阅读《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道》,很贵,不得不省下午饭的钱来满足对外界信息的渴望。前者非常深刻,涉及社会诸多方面,读起来觉得真实,但当时看不太懂讲述的内容,读的只是一种感觉;后者比较专业,在经济领域影响力空前,朦胧中似乎明白了一些产业的划分,经济的走向还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高中阶段的信息来源应该主要是这两份看不大懂的报纸,深深的影响着对自己的定位和对世界的认识。
一次晚自习,我在座位上读报,教室里静悄悄,偶尔能听到我翻报纸的声音。班主任不知何时从教室后门走进来,到我跟前捏住报纸就想拿走,我本能的抓得更紧,老师迟钝了一下,两人眼睛对视良久,第二次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松手了,然后老师在我的笑容注视下离开教室。
我从来没有对老师产生惧怕感,只是出于对其职业的尊重。过了好一会我去办公室找她,聊了很多事情,但唯独没聊报纸,她完全不相信高中阶段看报纸有何作用,我也解释不清楚。现在想来高中阶段收集到的星星点点的信息影响深远,深深的镌刻在大脑中,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框架,所以真实、足够的信息对年轻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