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梁苦读到“奶头乐”:看看大学生们从小到大都经历了些什么
第一次听到“奶头乐”这个词,以为是现在的专家或者媒体根据当今出现的某种社会现状新造出来的形容词。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是旧词新用。
“奶头乐理论”,早在1995年就已经被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提出来了。它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做《全球化陷阱》的书中,泛指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导致竞争加剧的背景中,全球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和贫穷化,于是安慰人心的“奶头”(即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活动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如网络游戏、电视剧、短视频等)应运而生。被短暂欢乐填满生活的大众沦陷了,不知不觉地丧失了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和过去不同,我们现在对所谓“奶头乐”现象的定义,大概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停止努力,放飞自我。只顾及眼前的乐趣,不考虑与未来有关的任何事情。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是被长辈们呵护着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时常成为热点聚焦的中心,又怎么被边缘化呢?所以,“奶头乐”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大学生们被宠坏了。
小时候,孩子们听到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如果你在xx考试(或者比赛)中考到多少分(或者赢得第几名),我就给你买xx(或者奖励你xx)……
时间慢慢推移,孩子们开启了中学生时代。家长的言语几乎没什么变化,只是频次变低,很多谆谆教诲变成了“假如你考上了xx高中(或者xx大学),我就给你买xxx(或者我们就再也不管你了)”……
于是孩子们在无数个日子里悬梁苦读,最终实现了长辈们的期盼,也获得了长辈们承诺的物质奖励。这是孩子们在学习中流下的汗水所收获的芬芳啊!
家长口中的物质奖励又何尝不是“奶头”呢?倘若没有了这些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孩子们还会热爱学习吗?大多数家长常常会忽略这个问题。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盛行的“奶头乐”现象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曾在孩子们对学习出现倦怠心态的时候,都会以好物诱之,甚至会告诉孩子“等你考上大学了,就自由了”。于是孩子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聚餐、购物、玩网络游戏,逃课……“奶头”太多,所以欢乐也不会少。至于专业课考试,那就“60分万岁,多1分浪费”吧。
毕竟,家长一直对孩子们灌输着“考上大学就实现了自由”的思想,所以,孩子们也没有辜负家长,他们将大学时光尽情挥霍,把时间充分留给了娱乐,一味地享受,忘记了深耕学业,也忘记了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时光流逝,毕业在即,“就业难”的现状如影随形,这时,家长们门是否还能用“如果你找到了xx工作,我就xx” 这种曾经的激励方式(“奶头”)来使孩子们充满动力呢?
一直以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孩子自身是否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