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和“歌”、“行”一样,是乐曲歌词。“引”的原意是拉伸,召来,所以大概是序曲的意思,就是开篇一段。但是发展到后来,因为延伸的意思,也就单独成篇,不仅限于序曲,也有长篇大作。
我们今天来看,这几种体裁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是一般都是用来指古体诗,特别是乐府诗题。这是随着音韵学、诗歌发展而变化的,在吟诵体成熟,格律精化、标题异化之后,再用“引”、“歌”、“行”就显得古里古气,所以后来少用来命名诗作。
实际上中唐的格律化已经很普及,因为前期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将诗的高度推到了一个顶峰,中唐诗人能做的不是跨越,而是在宽度上不断拓宽、在深度上继续深挖,让诗的领域不断细化。
刘禹锡走的是怀古路线以及民间乐词“竹枝词”的开发精炼,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引”、“铭”(陋室铭)等各种返古风格,是时代文化的昌盛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寻路。
不过格律既然已经诞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古体诗同样也逐渐走向格律化,无非就是吟诵体成为“律古”,而附着音乐,更换词牌名填写演唱的,就成为“词牌”——剩下合规的就是“格律诗”。
刘禹锡的《秋风引》正是这种借格律写古风,这里的“古风”,仅仅是指用了“引”字,实际上这首诗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近体五绝。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里使用“引”,未必不是刘禹锡心中感受万千,就好像我们平时思绪翻江倒海,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就先写个引子,有时间和心情的时候再长篇大论,但是也有可能一回头就忘了,这个引子就成了正文。
这种带有情绪的引子,正富含了五绝“意在言外”,“言尽意不尽”的留白感觉——因为本来就没有表达完,反而显得意蕴悠长,引人遐想。
有些朋友会说,“引”在这里是不是动词,类似于“东风破”,意思是秋风引导我写下这首诗?这个就是有点多想了。
文法古今一理,就像我们今天写标题,会写《跳绳》,或者《我跳绳》,绝对不会写《我跳》一样,文言文并不会因为精炼、简洁就含混不清,让人产生歧义。
至于“东风破”中的“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是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形成一种稍有变化的新体式,所以这个“破”实际上也是一种格式名词。
“何处秋风至?”,平仄为“平仄平平仄”,就是首字不论的仄起仄收句。“萧萧送雁群”平仄为“平平仄仄平”,这是典型的“相对”。“朝来入庭树”,“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锦鲤翻波”,和第二句是“相粘”的。“孤客最先闻”,“平仄仄平平”是首字不论的“仄仄仄平平”,和第三句是“相对”的。
整首诗的平仄关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