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日不经意看向时钟上显示的2022年,
才恍然2002年的那个夏天已经相隔了20年。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秦灶中学这个已经从地图上消失的学校,
却是我们曾经的母校。
(一)
很多人说年纪大的人容易去回忆,
我认为回忆和年纪大小没关系,
因为年轻的时候一方面因为经历少没得回忆,
另一方面年轻的时候忙着想明天没时间去想过去,
所以回忆只属于有过经历且有时间闲人。
(二)
其实越久远的时间,
回忆越是种简单的事情,
因为能记住的人和事就这么多,
就如我记不得一共考了多少分,
但我却能记住中考考数学前那个中午,
连续买了两瓶冰红茶开盖全是再来一瓶。
(三)
老师们或许也不能一一想起,
同学的样子和名字也渐渐模模糊糊,
或者留下的并不是记忆,
只是心底的、属于那个年岁的喜欢和憎恶。
(四)
那时候属于我们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
通过成绩和关系硬生生把5个班的学生分成了快慢两个类型的班,
初一三个快班、初二两个快班,
以前觉得分快慢班是因为我们自己素质有优劣,
后来渐渐发现学校是考虑好老师不够,
不能把学生都平均的霍霍了,
而是选择把较好的老师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匹配,
毕竟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认认真真刻苦学都还有机会学好,
老师却并不是好好教就有可能变厉害。
(五)
那时候虽然也知道对老师的水平进行评论,
毕竟自学成才的老师和科班出生的,
以我们当时具备的小学文化水平已经能够分辨了,
但我们对某门学科的热爱更多的源于对任课考试的喜欢,
老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关心有时候比教学水平更有效果,
很庆幸初二时候遇到了比较好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
因为有人英语从小学开始,有人从初一开始,
而我却是从初二才开始启蒙的。
(六)
初中学校里比我成绩好的小学同学基本没几个,
以为小学就比我好的都进市区去读初中了。
但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所不起眼的城乡结合部学校,
就没有教育的内卷,
因为南通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
三分之一的建筑、三分之一的教育、三分之一的纺织。
(七)
当时的早读、晚自习都是共同科目,
区别在于有的人的早读5、6点就开始了,
有的人的7、8点才开始;
有的人晚自习7、8点才结束,
有的人的5、6点就结束了;
至于中午的午休,
更是一场真分多秒的竞争,
条件好的好像已经喝上咖啡了,
条件一般的用夹子夹着肉提神,
而我属于喝不到咖啡,
也不用夹子的人,
因为我中午真的午休了。
(八)
初中的三年是很快的,
那时候的八卦:
就是谁喜欢上谁,
哪里有谁和谁打架,
什么言情剧、什么新歌?
那时候最奢侈的玩具就是一个能放磁带的收音机,
流行电台电话点歌送祝福,
我都不知道那时候爱好啥,
但记得比较喜欢任贤齐的歌,
就是因为邻居发小喜欢且买了磁带,
我能听到的为数不多的也只有他的,
以至于到现在也只会那几首:
《伤心太平洋》《心太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浪花一朵朵》
(九)
那是个精神和物质都很匮乏的年代,
大人们喜欢的食物是豆腐乳和螺丝,
学校门口的炸串是最流行的快消了吧,
我自己还喜欢那蛋糕店那按杯卖的纯奶油(现在想想觉得有点腻)
(十)
那时候还没有补习班,
至少我没见过,
我觉得大多靠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就能考取好成绩,
我不是一个认真且爱做作业的人,
年少时全靠天赋在霍霍青春,
如果那时候努力学习一点,
或许会将是另外一种人生吧
(十一)
作为一个工作了人,
没有人还会关心你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
没有人会再问及你的初中在哪里,
但良好的修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点滴的培养,
没有积累的人或许也能成功,
但终究要付出比有积累的人多一些,
毕竟根基这个东西错过了想补要比初期要难。
(十二)
面对如今对女儿教育的选择,
有人觉得哪里都能出人才,
有人觉得大家都在补我们也要补,
有人觉得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
而我觉得留下些快乐的回忆、有一两项可以持久的兴趣爱好,
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内外兼修的品质气质足矣,
毕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发展,
没有必要让她走我们为她选择的路,
只要适当约束不走上歧途就好吧
(结尾)
只言片语也罢、闲言碎语也好,
毕竟下个二十年还有很久,
我希望曾经的老师们健健康康,
曾经的同学们顺顺利利,
未来的希望们开开心心!
不爱学习的曹翔翔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