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02年的夏天 --怀念毕业20年的秦灶中学有感

(前言)

前日不经意看向时钟上显示的2022年,

才恍然2002年的那个夏天已经相隔了20年。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秦灶中学这个已经从地图上消失的学校,

却是我们曾经的母校。

(一)

很多人说年纪大的人容易去回忆,

我认为回忆和年纪大小没关系,

因为年轻的时候一方面因为经历少没得回忆,

另一方面年轻的时候忙着想明天没时间去想过去,

所以回忆只属于有过经历且有时间闲人。

(二)

其实越久远的时间,

回忆越是种简单的事情,

因为能记住的人和事就这么多,

就如我记不得一共考了多少分,

但我却能记住中考考数学前那个中午,

连续买了两瓶冰红茶开盖全是再来一瓶。

(三)

老师们或许也不能一一想起,

同学的样子和名字也渐渐模模糊糊,

或者留下的并不是记忆,

只是心底的、属于那个年岁的喜欢和憎恶。

(四)

那时候属于我们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

通过成绩和关系硬生生把5个班的学生分成了快慢两个类型的班,

初一三个快班、初二两个快班,

以前觉得分快慢班是因为我们自己素质有优劣,

后来渐渐发现学校是考虑好老师不够,

不能把学生都平均的霍霍了,

而是选择把较好的老师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匹配,

毕竟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认认真真刻苦学都还有机会学好,

老师却并不是好好教就有可能变厉害。

(五)

那时候虽然也知道对老师的水平进行评论,

毕竟自学成才的老师和科班出生的,

以我们当时具备的小学文化水平已经能够分辨了,

但我们对某门学科的热爱更多的源于对任课考试的喜欢,

老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关心有时候比教学水平更有效果,

很庆幸初二时候遇到了比较好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

因为有人英语从小学开始,有人从初一开始,

而我却是从初二才开始启蒙的。

(六)

初中学校里比我成绩好的小学同学基本没几个,

以为小学就比我好的都进市区去读初中了。

但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所不起眼的城乡结合部学校,

就没有教育的内卷,

因为南通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

三分之一的建筑、三分之一的教育、三分之一的纺织。

(七)

当时的早读、晚自习都是共同科目,

区别在于有的人的早读5、6点就开始了,

有的人的7、8点才开始;

有的人晚自习7、8点才结束,

有的人的5、6点就结束了;

至于中午的午休,

更是一场真分多秒的竞争,

条件好的好像已经喝上咖啡了,

条件一般的用夹子夹着肉提神,

而我属于喝不到咖啡,

也不用夹子的人,

因为我中午真的午休了。

(八)

初中的三年是很快的,

那时候的八卦:

就是谁喜欢上谁,

哪里有谁和谁打架,

什么言情剧、什么新歌?

那时候最奢侈的玩具就是一个能放磁带的收音机,

流行电台电话点歌送祝福,

我都不知道那时候爱好啥,

但记得比较喜欢任贤齐的歌,

就是因为邻居发小喜欢且买了磁带,

我能听到的为数不多的也只有他的,

以至于到现在也只会那几首:

《伤心太平洋》《心太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浪花一朵朵》

(九)

那是个精神和物质都很匮乏的年代,

大人们喜欢的食物是豆腐乳和螺丝,

学校门口的炸串是最流行的快消了吧,

我自己还喜欢那蛋糕店那按杯卖的纯奶油(现在想想觉得有点腻)

(十)

那时候还没有补习班,

至少我没见过,

我觉得大多靠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就能考取好成绩,

我不是一个认真且爱做作业的人,

年少时全靠天赋在霍霍青春,

如果那时候努力学习一点,

或许会将是另外一种人生吧

(十一)

作为一个工作了人,

没有人还会关心你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

没有人会再问及你的初中在哪里,

但良好的修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点滴的培养,

没有积累的人或许也能成功,

但终究要付出比有积累的人多一些,

毕竟根基这个东西错过了想补要比初期要难。

(十二)

面对如今对女儿教育的选择,

有人觉得哪里都能出人才,

有人觉得大家都在补我们也要补,

有人觉得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

而我觉得留下些快乐的回忆、有一两项可以持久的兴趣爱好,

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内外兼修的品质气质足矣,

毕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发展,

没有必要让她走我们为她选择的路,

只要适当约束不走上歧途就好吧

(结尾)

只言片语也罢、闲言碎语也好,

毕竟下个二十年还有很久,

我希望曾经的老师们健健康康,

曾经的同学们顺顺利利,

未来的希望们开开心心!

              不爱学习的曹翔翔于北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