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表终于告别巅峰期进入竞赛期,我内心却有点厌烦课表,厌烦跑步了。面对越来越近的比赛日,感觉情绪却在下行,步入一个低谷。
上周六日,巅峰期的最后两次课表,我都跑得非常辛苦。
周六是MTM减量,上周三晚上失眠的长尾弧终于影响到当天的体能,以往热身完起跑400米不到就能轻松提到课表配速,今天足足跑了1公里,才勉强到达M配速。开表计时,有意提拉腿部,但就是找不到轻盈的感觉,脚非常沉重,呼吸也很吃力,手表提示今日状态-4。跑T的时候,迅速提速,看手表速度超了,又降速,三组配速依次为510-458-452,感觉就像跑I,心率波动倒是比跑I还好看。
当天的训练效果是有氧4.3,无氧3.2,表现情况在-3~-5之间,课表达成率59.6%。
周日是M21测试,心知经历昨天的体能低谷后,今天会有所改善,但期望值不高,M21成绩不可能太理想。
和同组的BC相约按540的配速一起跑,环绕二沙岛的前面三圈速度控制得还可以,一圈比一圈快一点点,但跑完第三圈后补完水开始第四圈时,就明显感觉力量不足无法再保持前三圈的速度了,随后让自己慢下来,甚至走了一小段也没有改进。咬牙坚持,配速还是掉到6分以后,看着手表提示的平均配速越来越低但已无能为力。
心率大部份维持在T区间,表现情况越来越差,从刚开始的-2持续到最后-4,训练效果为有氧5.0,无氧0.8,感觉自己跑了一个全程马拉松。课表达成率55%。
下午是国峰老师的面授课,他在课上说,跑步之前,不要给自己设定目标,否则一定无法达成。因为设定目标后,你会不断通过手表检验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心情紧张导致肌肉紧张,最终影响跑步状态。
因此,竞赛周期内,我们不应再由手表指导自己的心率和配速,而是要慢慢让身体找到自己的配速感觉。能让你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的体感配速就是你的M配速,感觉比M配速快一点点的就是你的T配速。
国峰老师说,这一周期,我们不要指望自己的跑力值还能有什么显著的进步,进步发生在已经过去的三个周期里。而这一周期的目的,就是组装之前的成果,不跑快、不耗尽体力、不硬撑、保持耐心、保持健康。训练重点就是全马体感的掌握能力。
上完课后,确实让自己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既然目前的能力已经固定,那就不要再去介意是否能实现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尽可能让现有能力在比赛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本周一休息日,依然去脊恩做大保养,这次的感觉比上周好很多,保养完后第二天也没有任何不适。
周二课表日,终于甩掉了上周末的疲惫,热身后起跑就感觉身体比较轻盈,手表的配速和心率提示也已经关掉,凭感觉200米左右应该已经达到M配速,于是按下课表开始键。
一边跑一边问自己,这样的配速我可以跑完全程马拉松吗?答案是肯定的。
M45跑完后听到T的提示音,有控制地加快步频提高步幅,5分钟后看自己跑了不止一公里,知道自己超速了,后面一组T继续放慢一点点。
跑完后感觉身体还是很轻盈,腰腹没有上周LSD劳累的感觉,心想虽不肯定能用这样的状态跑一个全程马拉松,但半马是没有问题的。
数据上传后,RQ当前跑力为39.9,即时跑力上升到44.6,训练效果重新回到高效,最大摄氧量重回50。
今天课表是EMTM变速跑,虽然RQ显示状态不错,但体感没有周二轻松,还是跟着感觉跑,最终配速不及周二。数据上传后,RQ的即时跑力下降到41.9,但当前跑力却增加到40.1了。
在奔跑的过程中检查配速、比较过去,就会搞砸比赛。比赛是一种发现“未知”的过程,不要一直比较与检查。
每一次的课表设置都不尽相同,或许教练就是想让我们用跑比赛的标准面对每一次的课表,不再关注心率、配速、达成率,而是寻找最好的跑步感受,尽情享受每一次探索未知的过程。
低谷后面必定会有高峰,我愿充当这样一个小样本,验证课表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