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ve
是不是从这个标题就感受到我满满的恶意了?
😏😏😏
是的,标题已经把这本书的悬念剧透完了。
严格意义上的 “侦探小说” ,我只读过福尔摩斯的故事。如果柯南也算的话再加上一部名侦探柯南。
这类 “侦探小说” 我一直有个偏见,认为它都是 “一次性作品”。 读完一遍、悬念解开、谜题揭晓后,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就已经失去大半。
也就是说,与其他小说不一样(比如武侠、科幻、言情等),阅读一本侦探小说(包括普通推理小说),他的这种 “爽感” 每部作品都是不可复制,仅有一次的。
我习惯反复阅读喜欢的作品。因为这个偏见,这类小说接触的较少。
我还有另一个偏见,就是这类推理、侦探的小说,也是比较 “男性向” 的作品。就连读者也是男性居多,更不用说作者了。
直到接触了阿婆。
《东方列车谋杀案》,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加莎•克里斯蒂,马上被她圈粉。
漂亮的文字,精心设计的悬念,紧贴剧情的叙事节奏,很久没阅读到这么酣畅淋漓的小说了。
我记得艾柯在美国哈佛进行的“诺顿演说”,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时候,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另外一本,貌似是《无人生还》)。
可见在国际主流文学圈子里,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认可。这种认可已经不仅仅是推理、侦探小说的圈子里了,上升到了小说艺术和文学的层面。
回到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
这次的谋杀案的受害者,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大坏蛋,死在了被风雪困住的东方列车的一节车厢中。
我们的主角,大侦探波洛,受非正式委托开始调查这个案件,分别听取了这节车厢中的总共12名的乘客和列车员的证词。
故事讲到这里,有点罗生门的意思了。
12名证人的证词彼此间配合的完美无缺,没有丝毫破绽,还杜撰了更多的扰乱因素,将整个真相推向了进一步的破朔迷离。
当然,最终我们的主角大侦探还是揭开了迷雾。
最终的答案就是我们标题所写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十二个人依次从哈巴特太太的房间进入雷切特黑漆漆的房间里,刺了他一刀。”
具体推理过程大家看书本原文,还是挺有趣的。
故事的最后,波洛的选择是——
“那么,我的解决方案已向大家说明,我可以荣幸地退出此案了。”
全书完。
这个不寻常的结局,引申了另一个讨论——关于程序正义与私刑、情与法的讨论。
波洛在情与法中选择了情。
在向大家公布了案情真相后,波洛选择了退出。也许这个选择是值得商榷的,但我还是深以为这是最适合的选择。
这不仅仅只是逃避,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面对一个连法律都制裁不了了恶贯满盈的恶人,这12人用他们认为的最直接的正义,对这个恶人实施了审判。
“正义---严格的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
但是,这样的正义只是一时的快意江湖。
Dove,老去的80后,冒牌文艺中年。公众号ID: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