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音
01
那天与萨提亚心理课程中级班的几个同学在一起吃午饭。有的同学点了饭,有同学点了云吞面。我是吃云吞面的其中之一。
我和对面的一个同学都弄了一点辣椒。微辣,感觉也很爽。
旁边的一个同学在找醋,她今天点了青椒肉丝饭。她说她无醋不成饭。我们边吃边聊边分享。
爱吃醋的同学看了看吃面的我俩,突然说:我好想给你们的碗里倒点醋,我觉得吃面没放醋,吃着有什么意思?我真的有种冲动给你们加醋。
那一刻,我们突然都笑了。
我们吃面喜欢加点辣椒,她吃面一定要加醋。喜欢吃面加醋的她,看着吃面加辣椒的我们,心里有种不舒服感甚至有冲动感去纠正对方,希望对方跟自己同频同步。这种感觉这种冲动好像很熟悉。
是的,我们常常会不经意的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对方的,以自己的喜好来揣摩对方的喜好。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年轻时,他喜欢吃鱼头,她喜欢吃鱼尾。
每次两人一起吃鱼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将自己喜欢的鱼头挟给她,而她也会第一时间将自己喜欢的鱼尾挟给他。
多年后,两人白发苍苍,经不住岁月蹉跎的他先她走一步。她看着他留下来的蓝色日记本:看着我碗里厌恶的鱼尾,她把她的最爱给了我。我把我的最爱给了她……
他最爱吃鱼头,却一辈子吃着鱼尾。她最爱吃鱼尾,却一辈子吃着鱼头。
总会不经意间就用“我以为你……”来定夺或者剥夺了对方的权利。我们常常是活在错爱当中。
02
“这个菜好吃,赶紧多吃些。”
“这个汤有营养,要喝。”
“不行,今天天气转冷了,快快快,多穿一件衣服。”
“可乐有什么好喝的?冰冻,又没有营养,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服务员,来,给他来杯牛奶,热牛奶。”
“先把作业完成了再去玩,不好吗?做完作业你就可以好好地玩了。”
“你怎么会不饿呢?现在已经中午了,来,快把这碗饭给吃了。”
“麦当劳肯德基的东西无益,都是垃圾食品。走,我们去吃鱼喝鱼汤吧。”……
正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有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
这些场景和语言熟悉吧!诚然,我们都很爱很爱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总是用“那是为你好……”的方式爱着孩子,但是孩子有收到我们的爱吗?收不到的。
03
一直以来我都很怕那种软软的黏黏糊糊的东西,比如橡皮泥,又比如鼻涕泥。假如无意中不小心碰到触到,我整个人会弹跳起来,至于声音自然就高八度了。
偏偏我生的孩子与我不同。特喜欢玩橡皮泥,从小就一箱箱一盒盒的橡皮泥从淘宝上淘回家,便于妞捏捏玩玩为乐。孩子希望可以与我一起玩这个东西,我主动跟她示弱,坦诚我的“害怕”,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只是旁观者而从不参与,任由她自己瞎折腾去。
这一年她的“恶趣味”更新了,升级为玩“鼻涕泥”了。鼻涕泥,一听就颇为恶心的东西。滑溜滑溜的,而我是敬而远之的。我不喜欢,甚至有点厌恶,但我不能以我的喜好去要求孩子跟我一样——去厌恶一样东西。最后达成共识,我花钱买,她负责玩。
是的,我的喜好不等同于孩子的喜好,不等同于另一半的喜好。允许我与他人不同,也允许他人与我不同,这是我们与人相处的黄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