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在人际沟通的角度,就是解读别人多说的信息的过程,而一个好的倾听者也包括留意对方的副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的非语言线索。由心而发的有效倾听,无论是对倾听者还是诉说者都是一种无比寻常的体验。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倾听非常表面,或处于自动化的层面,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回应,或假装很认真很投入地在听,或根据对自己的意义来分类挑选所听到的事物,或关注周围人说的,却以自己为中心听取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或尝试把沟通的主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或无法清楚地接收到说话者的全部信息。
在教练科学领域,倾听的方式决定了你提问的相关度,增强了对话的吸引力,有力的倾听和有效的提问完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共创式教练》一书中,几个作者清晰而简明地定义了倾听的三个层次,而《被赋能的高效对话》中,玛丽莲·阿特金森(Marilyn Atlkinson)引用了他们的基本定义,并从成果导向的教练的角度,对倾听的三个层次的区别加以扩展。
第一层次:个人化,自动化的倾听
特征一:对方的词句,激发了倾听者自己相应的思维构成,反馈和呈现的是倾听者内在世界的投射,反应都是基于倾听者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者自己对对方话语的理解,指导倾听的是你对周围世界的想法,以及你自己所处的位置。
特征二:倾听者可能会对谈话对象或者内容有正面或负面的评判,尤其在长期关系里,我们会带着预先形成关于对方的评判去倾听。
妻子对着孩子说:这个菜好辣!(孩子要吃)
炒菜的父亲嘀咕;我又没放什么辣椒!
可能在想:“真难炒菜,不辣就说没胃口,稍微放点辣又说辣!”
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化自动化的倾听过程,妻子说话的立场是告诉孩子别吃辣的菜,并不是评价这个菜很辣,而父亲的反应是站在自己炒菜者的角度,觉得得到了不好的评判,需要解释一下,大家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倾听,产生的想法或听到对方之后的反应,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第二层次:关闭评判,聚焦,支持
特征一:倾听者需要关上自己的内在对话,放下自己关于这个情境所有的偏好、评判、看法和建议,放下自己的答案,让自己进入一个感兴趣、关心、公正的观察者角色,在对话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支持对方最终找到或者获得自己想要的。
特征二:倾听者全神贯注,出发点基于为对方服务,学会倾听谈话伙伴的愿景和价值观,这是来自深层的尊重和关心,随之而来的是对方心中发自深层的亲近感,对方就能更加投入到对话中,发自内心的诉说。
因为倾听者的支持,通过诉说自己,对方会留意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学会问自己好问题,并且开始倾听自己,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的愿景,而由于倾听者的支持,他们就连接自己内心对愿景的感受,实际上他们连接的是调动自己内在资源的能力,是在和自己的深层意图连接。
第三层次:全方位、相关联、结构化倾听
特征一:很自然地包含了第二层次的倾听,并且超越了它,不仅仅注意对方的语言,还注意语言背后的语调、语气、语速、能量水平,以及情绪和肢体语言。
特征二:纵观整个对话的全局,不把重点放在某些语句上,而是聚焦在对方整个人在诉说过程中的可能体现的整个生命的发展,倾听者构筑的对对方产生了觉察的整体性结构性框架,那么诉说者就能觉察到自己的天命和计划,就能在内心中做好展望更好愿景的准备。
如何锻炼自己的倾听层次呢?
想像一下,你的包里有三副“耳朵”,和你的手机放在一起,你可以很容易掏出啦使用或更换。你每天打电话或网络沟通时,都要先想想,我准备用那副耳朵呢?我们先看看这些“耳朵”,第一副最小,比你正常的耳朵还要小一些,第二副大一些,第三副非常大,上面还有天线。每天掏手机或与人沟通时,先问问自己:“我准备用那副耳朵呢?”
在与朋友交流时,尝试只用第一副耳朵去交流,就用平常的、自动化的方式去倾听,聊些时事、新闻、热点,用第一层次作回应,过后记录下你对第一副耳朵的特点感受;
换一些类似的场景,换上另两副耳朵,再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做两次对话,探索倾听的过程,记录下另两副耳朵倾听的特点和感受,记录下三个层次你注意到的不同
这个工具每天进行一次,当你找到了每个层次的使用场景和给你带来的感受的差异,并有意识地选择倾听的层次去回应谈话对象时,你慢慢向一个成功的倾听者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