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力分配决定了你的层次
选自杨奇涵《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
一哥们爱看莱昂纳多。今天他网上和别人吵了一架,吵架原因是莱昂纳多到底有没有资格拿奥斯卡。吵了两个小时,结果就是不得不晚上加班完成任务。
夜宵吃饭找我吐槽,倒不是吐槽奥斯卡和对立影迷,而是觉得自己好没用,因为他觉得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争论上,却把正事耽误了。
哥们自问自答:“奇函,你说我是不是贱?也是我没啥大事做,要是一分钟几百万,真没时间为了这点事花费一下午。”
听某哲学系女老师讲课,讨论到女孩为什么不能做纯家庭主妇。在她看来,经济独立性,性别自尊等等倒不是最大的原因,她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女人不能与社会脱节”。
女人一旦与社会脱节,“你的世界就只有那个房子和那个男人”,这样很多“鸡毛蒜皮”小事你都会觉得是大事,于是乎会因为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和丈夫吵起来,因为你的注意力范围内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基本的社会交流和工作任务,可以转移上去。
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就是一个毕业了几年的女孩因为叫的牛肉面里面的肉少和老板争执起来。结果哭了。哭的原因不是因为牛肉的多少,而是如她所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女孩毕业之后打拼几年,谁想毕业之后还在因为碗里的几块牛肉和别人争执,细细想来,如果她单位时间价值够高,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她是不会将精力放在讨价还价上的。她的那两排泪,是对自己现在状态和过往经历的一种否定和哭诉。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简单打个比方,比方说你就一百块钱,能吃一顿饭,也能看一场电影,你去看电影了,你的机会成本就是这顿饭。又如,你周末两天可以用来打Dota,也可以用来看《论语》,你去看《论语》了,打Dota及其快乐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我做的事情价值多少,是由我放弃的事情反映出来的,而我放弃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价值反映的。同样的资源你怎么分,同样的抉择你怎么选,将一个人的层次或者说特质表露无疑。
在你实际行动的诠释下,一切的言语都是很苍白无力的: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值什么。
如果你为了一块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俩的友谊和你的好朋友就值这块糖;
如果你为了电影票钱和女朋友斤斤计较导致分开,你俩的爱情和你的爱人就值这几百块钱;
如果你因为一个廉价花瓶碎了,打得孩子再也不敢自由玩耍,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值这个花瓶;
如果你因为几次加班,就跟领导上司大发脾气吵得不可开交,你的前途也就值这几次加班费。
做什么价码的事,就是什么价码的人;为了什么价码的人和事怄气或执拗,就配什么价码的苦难和荣耀。
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精力就这么少,你分给价值low的事,为了价值low的事来回折腾,只能说对你而言没有更有价值的事情投入精力,或者干脆你就是个价值low的人。
蒋先生不亲自砍人,扫地僧不参与武林,东方不败不会跟陆大有交手,火影鸣人不会跟飞段有太多的较量。看一个人高低,就看他为什么动怒,愿意跟谁交手,就足够了。
跟low人吵架,不仅仅让人分不清谁是low人,更容易让你停留在跟low人一个层次;为烂事操心,不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一种浪费,更悲惨在这会麻痹神经,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生活常态,并最终成为常态。
这懊恼且耻辱是具有传承性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跟我们憎恶的人的孩子在一个层次折腾,我们的孩子会继续耗费精力和时间熬在我们憎恶的事物上。
我们不想成为我们鄙视的人或者事的奴隶,不再后悔我当时怎么会在“这种事情”和“这种人”上耗费如此时间和精力,最靠谱的摆脱手段或许就是抓紧找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与其跟一帮自己想想都恶心的人或者事吵来吵去,折腾来折腾去,还不如通过努力来让那些恶心的人和事没有资格和机会出现在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