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风雨几多愁,何不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好久没有写点东西了,某时某地所思所想不经记录再回首已杳无踪迹,基于此二缘由,是该写点什么了。久不动笔,言词与我也显得生疏,常琢磨一词两三分钟,总觉不顺口,涂涂改改,最后也只是将就凑个字数。读来多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读友指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一个“任”字,是一种洒脱、乐观、豪迈的情怀。我问学生,读罢这种态度,你们有何启迪?学生答曰:“老师!我们还小,还领悟不到人生的真谛,体会不透那么深的哲理,可否对苏轼这一态度作一简单评价?”我说:当然可以!是啊,读书的年代单纯一些很好,面对人生的哲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在不断变化的人事中,他们会慢慢体悟,但不影响对某件事的评判。
苏轼,一生坎坷,曾嘻言“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与儋州”,他的身上散发着一中积极入世和超脱尘世的魅力,兼具儒、道、佛三家的精气神。面对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他义无反顾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所畏惧之声,说的人大块人心,听的人心生快意。这就是苏轼。是啊,人生,几多风雨几多愁。怎么去面对?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
公元1082年,时年作者46岁,已过不惑之 年,三月七日的一天他从自家耕田返家途中遇到了一场大雨,发出如此豪迈之声,音传及后辈,教人如何积极待事。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个仰慕苏轼的平凡之士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这是我来到此地遇到的第一场如此嚎啕的狂风暴雨。临下课只有几分钟了,再不提前去吃东西,待会就要和学生一起挤,这么大的雨,街上怕是去不了。又凑巧今天没带伞,怎么办?环视一遍办公室,发现一个目标,虽然伞小了点,但比起饿肚子,淋雨似乎是值得的。撑起伞颠着小碎步就往学校门口的小餐馆走去。
走了两步,雨太大,长裙打湿了一大截,加上风的助力,暴雨成功实现了她要弄湿我鞋子和裙子的目的,奇怪的是我此刻并不恼火,索性脱掉了袜子踩进水里去,那样子就像个长不大的学生。环视周围,雨太大,其他同事都没有出来,我就更放肆地去踩那水洼,让它溅出水来;再走到有阶梯的地方,看那水像水帘一样层层流下,那景色简直不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这样一来,走到门口被保卫室的保安看到了,怕印象不好,赶紧穿上鞋从门卫室迅急而过,走到餐馆,又是一片湿漉漉的景象,我却并不觉得心烦,反而胃口大开,打了一份自助餐,吃得精光。吃罢,雨已渐渐变小,走出餐馆,我反而变得失望了,也许是还没玩够吧,也或许是苏老的话深深打动了我,触动了我那颗不愿受人束缚,自在任情的心。是的,我有两颗心,其中一颗是显现的,为了“配合”一切,从好的方面去想、去做;另一颗我一直隐藏着,只对了解我、信任我、爱我的人展示,也许有一天这颗心会慢慢被显现的那颗心所覆盖,但绝不会消失。因为我还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面对自然的风雨,适当淋一场雨,雨过天晴,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阿嚏……
电话:15519726122
联系人: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