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生活只剩下手机和账单
如今的生活就像被上了发条,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每天清晨,闹铃一响,大家迷迷糊糊睁开眼,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新一天的阳光,就一头扎进了手机的世界。手指不停地滑动屏幕,刷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短视频,只为了在片刻的搞笑或新奇中寻找一丝放松;看到各种促销信息,又赶忙加入抢优惠券的大军,仿佛错过了就吃了大亏。
再看看地铁里,简直是一片“低头族”的海洋。每个人都紧紧盯着手机屏幕,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或玩着游戏,或看着剧,对周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偶尔有几个人抬起头,眼神也是空洞而迷茫的。朋友圈里呢,展示的都是经过精心修图、完美包装的生活,美食、旅行、精致的下午茶,仿佛每个人都过着无忧无虑、光鲜亮丽的日子。可实际上,背后的心酸和疲惫只有自己知道。有调查显示,年轻人平均每6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这数字着实惊人,也反映出我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比便捷,外卖半小时就能送到家门口,网购的商品隔天就能到货,想吃的、想用的,动动手指就能拥有。可不知道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就好像住在装修得金碧辉煌的大房子里,房子里摆满了昂贵的家具和精美的装饰品,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那把能打开内心幸福之门的钥匙,内心深处总是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在这样的时刻,不妨翻开《平凡的世界》读一读。当看到孙少平在漆黑、潮湿又危险的矿井下,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劳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却依然借着昏暗的灯光捧书苦读,那专注而坚定的神情,仿佛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法将他打倒。那一刻,我们会突然明白,原来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表面的物质享受和虚荣的炫耀,像孙少平这样在困境中依然追求精神富足的样子,远比我们捧着奶茶悠闲自拍,追求短暂的快乐,更接近幸福的本质。他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也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迷失了最本真的自己,忽略了那些真正能让我们内心充实的东西 。
二、文字里的三个神奇药方
(一)照见现实的镜子
莫言曾说,文学就如同“没用的春雨” 。春雨落下,看似没有立竿见影的实际用处,既不能直接填饱肚子,也不能立马转化为金钱,可它却默默滋润着大地,孕育出万物生长的希望。文学亦是如此,那些故事乍看之下,似乎无法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没法帮我们升职加薪,也不能让我们瞬间拥有财富。但恰恰是这些看似“没用”的故事,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帮我们把生活看得真真切切。
就拿余华笔下《活着》里的福贵来说,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亲人一个个在他眼前离去,生活的重击接二连三,但他依旧顽强地活着。当我们细细品味福贵的故事,就会像被一道光照亮,恍然大悟:原来,每天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餐桌前,吃一顿家常便饭,每晚能躺在柔软的床上,睡一个好觉,这些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是命运给予我们的珍贵馈赠。我们常常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忽略了身边这些最基本、最纯粹的幸福。而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把生活的真相毫无保留地映照出来,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
(二)唤醒感知的闹钟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里,我们的感知似乎被一层厚厚的茧包裹住,变得迟钝又麻木。幸好,文学就像一只精准的闹钟,能把我们沉睡的感知唤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用短短几个字,就勾勒出瀑布那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当我们吟诵这句诗的时候,仿佛能亲眼看到那奔腾而下的水流,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新发现山水之美。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之外,还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美景等待我们去欣赏。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这句词,细腻地描绘出她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憔悴。读着这句词,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孤独的女子,在秋风中思念着远方的爱人,那种楚楚可怜的模样,让我们也不禁心疼起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开始留意生活中的情感细节,学会珍惜身边的人,以及珍视那些细微的情感。
有个有趣的实验表明,每天坚持读诗15分钟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竟然能提升40%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我们重新感知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重建信念的脚手架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境,就像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船只。而文学,就像是搭建起信念的脚手架,帮助我们在困境中重新找到支撑,站稳脚跟。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遭受巨大的折磨,可他没有被打倒,反而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屈原,在被流放的痛苦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他们的故事,不是那种空洞的心灵鸡汤,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人活着,总要相信点什么,要有自己坚守的信念。
就像傅杰老师说的,读文学要“被感动” 。当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的时候,这份感动就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一座坚固的灯塔,或是一个沉重的锚,在我们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引方向,在风浪中,让我们的内心保持安稳,不再随波逐流。
三、在物欲洪流中站稳脚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消费的诱惑和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想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别担心,我们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方法,说不定能帮你在这滚滚物欲洪流中稳稳地站住脚跟。
(一)每天给心灵15分钟
现在的短视和直播购物,就像一个无形的漩涡,把我们大把的时间都吸了进去。那些花花绿绿的画面、充满煽动性的话语,看似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可一旦停下来,心里却空落落的。其实,我们不妨每天抽出15分钟,暂时告别这些虚拟的喧嚣。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翻开那本一直被你冷落的《月亮与六便士》。跟着毛姆的笔触,去感受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是如何抛弃世俗的一切,奔赴塔希提岛,在那里用色彩和线条尽情挥洒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当你沉浸在书中,看着画家在那个遥远而美丽的海岛上,顶着炽热的阳光,在简陋的小屋里专心作画,他的专注、他的执着,会让你不禁反思自己每天的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与刷直播时冲动下单,买一堆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相比,这种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体验,是不是更能让你感到内心的充实和治愈呢?它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洗去你内心的浮躁和疲惫。
(二)建立自己的"文字避难所"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糟心事,有时候,光是想想就觉得压力山大。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准备一个小巧精致的本子,把它当成自己的秘密基地,一个能让心灵得到庇护的“文字避难所”。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看到那些一下子戳中你内心的句子,就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抄录下来。比如苏轼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你是在为了梦想背井离乡,还是在熟悉的城市里感到迷茫无依,只要看到这句话,就好像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告诉你:只要内心安定,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家的感觉。还有汪曾祺笔下的“人间烟火气”,那些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细腻描写,一草一木、一饭一蔬,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当你把这些句子收集起来,在心情低落或者被生活琐事困扰的时候,翻开这个本子,读一读这些文字,它们就像一个个神奇的护身符,给予你力量,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把消费变成创造
如今,网红同款就像一阵风,吹得大家纷纷跟风购买。可买来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只是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没过多久就被扔在角落里吃灰了。与其把钱花在这些转瞬即逝的潮流物品上,不如换个思路,把消费变成创造。
每天晚上,当你躺在床上,回顾一天的生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其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不如拿起笔,把它们写进日记里。今天傍晚天边那片绚丽的晚霞,像一幅天然的油画,色彩斑斓,美得让人陶醉;菜市场里那个卖菜阿姨的笑脸,热情又亲切,在忙碌的早晨,给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一旦用文字记录下来,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回忆,而是变成了永恒的宝藏。多年以后,当你再次翻开这本日记,那些曾经的画面就会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放映,让你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会更加珍惜这些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
四、生活重压下,文学如何唤醒你
最近,有个现象着实有趣。在北京,凌晨的雍和宫前,年轻人们排起长队,个个睡眼惺忪,却又满含期待,一心想在这古老的庙宇里寻得心灵的慰藉,为自己的生活求得一份好运。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书店里,也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灯光柔和地洒在书页上,把他们的脸庞映得格外专注。一边是对神明庇佑的祈愿,一边是在文字世界里的探索,这两个场景看似毫无关联,却奇妙地重叠在一起,这说明什么?其实,不管是求神拜佛,还是捧起书本,我们都在这乱糟糟、快节奏的生活里,努力寻找能让自己内心安定下来的东西。
你我都清楚,文学不是什么万能的神药,不能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把生活里那些麻烦事儿都解决掉,让我们瞬间升职加薪、爱情美满,生活里的烦恼也都统统消失不见。但它就像一家永远不关门的诊所,不管你是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还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无助,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走进去。
当生活的压力一股脑儿地涌来,工作上的任务重得像座山,生活里的琐事把你折腾得精疲力尽,人际关系又复杂得让你头疼,感觉自己快要各种琐事给淹没的时候,别慌,不妨翻开一本旧书。说不定这本书的封面已经有点泛黄,书页里还夹着你以前随手写下的几句心情。当你翻开它,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久违的朋友,开始跟你唠唠嗑。
就在这时,你好像能听见自己内心深处传来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暴雨过后的山林,一开始,整个山林被雨水冲刷得安安静静,所有的一切都湿漉漉的,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可慢慢地,从山林深处传来了细细碎碎的声响,那是溪水开始流淌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活力,它打破了寂静,带来了生机。就像文学给我们的力量一样,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唤醒我们心里的勇气和信念,让我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