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岁多的女儿似乎到了一个秩序期又是一个执拗期(我模糊记忆中搜索了两个词定义的),如何应对呢,以下是我的做法:
最近在老家带两娃过暑假,这两天女儿夜里哭闹厉害,总会在凌晨2:00~3:00间醒来大哭,我越哄她,她却哭闹得更加厉害,第1天闹夜的晚上哭了整整一个小时,惊起四座,说实话我是强压着一颗烦躁的心,由于是半夜两三点的时间,后来我耐着性子哄她,因为我意识到如果不耐心的话,会加剧孩子的坏情绪,延长她哭闹的时间,也会打扰左右邻居和家人,于是我想到了樊登老师讲过的一定要用“共情”的方式询问孩子哭闹的原因,问到她点头说是为止。
我耐着性子问她:“宝贝,是不是做噩梦了?”,想搂着她安抚,她却拒绝说“不是”语气坚决抗拒。
“是不是热了?”,“不是”带着烦躁不安。
“是身上痒吗?” “不是”她开始扭动身体,脚蹬床板,哭声更大。
我正想调低温度给她降燥但她见我拿空调的遥控器,立刻打掉了,“不要妈妈,不要开不要开,妈妈走开”
我说:“那我关了好吗?”,
“不要关,不要关,呜呜呜”
我左右为难,问她:“你是不是想奶奶啦?”“不是”
“我抱抱你好吗?”“不要妈妈,不要妈妈”还一边踢我,拳打脚踢。
“那你能告诉我你现在不开心是因为什么呢?”
“我说不出来,呜呜呜”孩子支支吾吾说道。
“不要害羞,勇敢一点说出来吧?”经过我不停的诱导劝说,孩子终于说道:
“你就只抱哥哥不抱我,哇......”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那我现在抱抱你,宝贝”“不要不要...”孩子翻滚着身体抗拒着。
我终于发现女儿的需求很特别,她在意的是白天发生过的那个时刻,那一刻不被满足,导致她现在还有情绪,于是我想起樊登老师说过的,一定要深度的理解孩子,让她知道你也同样感同身受。
于是我柔声说道:“我知道了,妈妈白天抱哥哥的时候没有抱你,你伤心了是吗?”“是的”,娃哭声音量降低了。
我接着说:“要是我妈妈也只抱小姨不抱我,我也会很伤心的,我也会和你一样难过,妈妈知道了,知道了......”这时候我还不能强调我以后会抱她,要强调我对白天发生的过的她在意的那个时刻的感受,这时孩子哭闹停止,我顺势的把她搂在怀里,她没有抗拒,接着就安静睡着了。
而我睡意没了,回想起女儿从小跟着奶奶睡,从不到一岁开始到三岁一直有闹夜的习惯,每次半夜我起来去安抚她,她总是拒绝说不要妈妈不要妈妈,奶奶也拿她没办法,心力交瘁下会抱怨孩子数落她,孩子停止哭闹后,还要趁机教训她几句,无数个夜里她和我们都是这样煎熬过来,从来没有人找到这个关键点,真正的去关注孩子的需求,她的需求甚至有些高,会回溯到白天的某一个时刻,当大人故意曲解或有意转移她的注意力时,她其实一直没有忘记,在半夜的梦里惊醒哭闹,而需求再次被打压,所以长期会在夜里哭闹。
以上是我分析的原因,现在我使用同理共情的方式安抚她的情绪,时而见效很快,有时还需要引导很久,我想这应该是在改善她情绪的路上了吧。
事后我请教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冬娅老师,记录下她给我的指导:
当我看到你写的你想打开空调,结果孩子不让你打开,你说关空调,结果她又不让你关的这个状况,我就想起了我们家笑笑,在两三岁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情况,那这种情况后面我发现呢,其实是孩子她有一些纠结这事,她矛盾心理的一个外显,什么样的矛盾心理呢?就是就你的孩子而言,她既想要妈妈的疼爱和关怀,但是呢,又对妈妈有一些生气和失望,她既想要你的爱,但是又害怕,或者是又担心你不给这个需求,担心的背后呢,又产生了一些生气和愤怒。
所以外显出来的就是这样纠结的一些表现形式,非常好的是,你想到了如何去同理孩子,你是想确认一下你的共情的方式对还是不对,对吗,实际上我们不太想去说一个技术要做到如何标准,我觉得共情。它是存在于两个人的感受的,一个是妈妈的感受,一个是孩子的感受,能够真正的同理到孩子,孩子也能够彻底的感受到是被妈妈理解了,那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共情。
就是在那个当下,我们要抛开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评判,或以为她又是要怎样怎样的,抛开这一切的念头,在那个当下就用心去感受,孩子痛苦的那个当下,孩子希望妈妈抱,只抱哥哥不抱我的那种不公平,或者是那种失落感,就是去体会那么小的孩子,她处在那个环境里面的一种失落感。
而千万不要说我要通过这个“共情”要让它达到不哭的一个效果,因为带着目的去“共情”,孩子会很敏锐的感觉到的,带着目的的“共情”,孩子真的就是好像她说不出来,但是她的那个情绪又被卡在那里,所以要提醒的是,我们这个心法呢,就是我们内在很纯净的去感受孩子当下的感受,所以后面呢,我看到孩子她也愿意去接纳你去抱你就表示说她确实是感受到妈妈可能真的是试图在理解我。
所以共情的对不对,好不好?是孩子说了算,是孩子真的能够感受到你对她的爱,她的反应会直接告诉你,你是在真的“共情”,还是在用“共情”来引诱她或者是达到你的目的,这个区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