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段式是什么。
所谓三段式:就是把一个推理的过程分为三段,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举个例子来说:
大前提就是指一般性的结论,或者说公认的道理。比如:人都要吃饭。
小前提就是指研究的特殊情况,或者说属于公认道理的子范畴。比如:我是人。
结论就是指对这个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或者说相关性的结论。比如:所以我要吃饭。
这好像很简单,但如果深究里面的含义,和各种描述的变化,就会极其的复杂。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三段式被广泛的运用,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也无法利用三段论的特点来破其中的逻辑漏洞。
而在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条:
大前提有问题;
宾语三段式;
四项错误;
两个否定。
一、大前提有问题
这点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了,因为我们说话总是喜欢省略掉大前提,从而让人忽略了其中的逻辑漏洞。
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我这么努力工作,怎么都没有升职加薪呀。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只不过是把大前提省略了。
我们梳理之后你会发现包含的大前提是指:努力工作就会升职加薪。
小前提:我很努力工作。
结论:我应该升职加薪。
然而现实的我并没有升职加薪,所以我理当抱怨公司。
可显然这个大前提并一定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或者一个证实的规律。所以这个抱怨并不会有多大的力量,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种常见的思考还有很多。
比如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也应该这么做。隐藏的假设就是:大家都做的才是对的。
比如新闻都报道了,你还不信。隐藏的假设就是:新闻报道都是真实的。
再比如这件事不道德,你不应该做。隐藏的假设就是:不道德事就不应该做。
关于这些大前提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因为除了一些各种事实会成为大前提外,很多价值观也是常见的大前提,而价值观很难用对错来区分。
但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这些大前提的存在,因为它们才往往是问题的核心。
二、宾语三段式
所谓宾语三段式是指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是使用宾语联系起来的,而结论是表面大前提主语和小前提主语的关系,那就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要吃饭。
小前提:我也要吃饭。
结论:所以我是人。
有时候你要是没有反应过来,还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常常会被正确的结论所蒙蔽。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太扯淡了,不仅人要吃饭,动物也要吃饭呀。难不成所有的动物都是人?
而这里之所有推到错误,就是大前提和小前提是使用宾语联系起来的,如果小前提的宾语是大前提的主语,那么结果就是正确的。
例如小前提是:我也是人。
结论:所有我要吃饭。
这个推导过程才是正确的。
三、四项错误
所谓的四项错误,是指在同一推理中用不同的概念来代替已使用的概念,即我们常说的偷换概念。
之所以叫四项错误,是因为在三段论中理应只有三个不同的条件,但其中因为偷换概念而多出了一个条件,这就把原先推理中的三个条件变成了四个,从而造成推理的错误。
比如大前提:深圳有共享单车。
小前提:南山在深圳。
结论:所以南山有共享单车。
这乍一看,感觉还挺符合三段式的。但如果仔细的琢磨就会发现不对劲,比如我把南山换成我住的地方,小前提也没有毛病,但我住的地方会有共享单车吗?这就很难说了。
而这个推导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的“深圳”并不是一个概念。大前提的“深圳”,是指整个“深圳市”;而小前提中的“深圳”,其实是指“深圳的一角”。
所以在整个三段式之中,出现了四个概念,其中一个把“整体”等同于“部分”,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推导。
四、两个否定前提
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否定的形式,那么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比如:
大前提:996工作没有时间休息
小前提:我的工作不是996
结论:没有结论!
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可以得出,我有时间休息的结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除了996外,我可能还是007,我的意思是并不只是996没有时间休息而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不出任何的结论。
好了,关于三段论的几种错误情况,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