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就是提前变现
最近腾讯视频自制出品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创造101》很火。近年来,团体偶像从培训模式开始转向养成模式。对于传统的偶像培训模式相比,养成系偶像在出道之前,也就是在练习生阶段,经纪公司就可以从她们身上获得变现能力。团体偶像的站位、组合人员,都是有粉丝们用钱投票来决定的。日本的AKB48、中国的SNH48等,都是现在非常知名的养成系偶像团体。你喜欢一个偶像,可以给她投票,只要她获得投票数最高,那么就可以获得最高组的C位,粉丝决定了偶像的团队地位。
101的比赛模式,在比赛中,就沿用了这种方式。由于偶像的团队地位是由粉丝投票来决定的,那么,获得更高排名的练习生,不一定是唱歌最好听的,也不一定是跳舞最好看的,而是喜欢她的粉丝数最多的。选手的去留,看的是人气,而不是实力。
高人气意味着高流量;
视频会员拥有更大的投票权,也是看中他们对知识产权更尊重,同时付费意愿也更强,有利于提高客单价。
那么在节目中,怎么样才能获得更高的人气呢?
每期节目的时间长度都是被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对于节目组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有特色的、吸引眼球的、有趣的镜头,这样的镜头才会更高概率的被剪辑进正片中,所以101个人不可能均分镜头。谁拥有更多镜头,谁就拥有了更多的曝光度。
除了曝光度,还有一点是在有限的曝光度中,更高效的被观众记住。我个人几集节目看下来,那些被最早淘汰的选手,是没办法把他们的脸和名字对应起来的,有的选手根本没印象。甚至连节目里的几个导师都有对选手对不上号的情况发生。
当张杰和Ella提到勾雪莹这位选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下对话:
战场在场外
看节目时,更吸引我的是视频上面的弹幕。你会发现很多观众会为选手的去留争吵,觉得这个选手实力更强,怎么就淘汰了?那个实力更弱的为什么还留着?然后弹幕上就开始吵起来了,弹幕吵完微博吵,微博吵完知乎吵。
与其说他们是为偶像争吵,不如说是为自己的价值观在争吵。有的人认为实力最重要,有的人认为颜值最重要,有的人认为个性最重要。所以最后并不是偶像和黑粉争吵,而是粉和黑粉的争吵,偶像自己并不参与其中。
其中,最具争议的选手杨超越,唱歌跑调,跳舞跟不上,但是却被观众投票投进了前11名,最高第2名。同时,很多确实很有实力的选手却早早地被淘汰了。
于是对于杨超越的各种黑出现了,同时挺她的粉丝与黑粉怼起来。但就像前面说的,越是被争议,就越是有话题,于是就更有关注度。
而被认为最不符合女团的选手王菊,更是在争议中获得的最大的关注度,从90多名,一跃上到了最高第2名。
很多人觉得黑杨超越和王菊的人这么多,真的会有那那么多粉丝投票给她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的效应存在。
举个例子
如果你买了一款手机,觉得非常好用,那么其实你就默默的用着不说话。如果你买的手机正好碰到质量问题,那么你一定会找客服,甚至会去社交网络黑这款手机。
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个人很满意、对一款产品很满意的时候,你往往并不发声。
但是当你对一个人很不满、对一款产品很不满的时候,你不但会发声,而且还会去扩音。
而更多的路人,就是听到、看到了这些被扩音的争议,导致了好奇心,然后去关注。
如果被路人不喜欢,就不会拿到更多投票,但这些路人票本身就不属于这些选手。
倘若进来围观的路人觉得这个选手很有趣,则反而能获得更多路人票。
在千篇一律的人面前,越特殊的人,才会最大概率的获取观众的记忆点。
在男人普遍不追星的环境下,女团相比男团,缺的就是注意力。
相比单飞,在分散注意力的团体中,单人缺的也是注意力。
在国民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这是注意力商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谁能获取最多观众(用户)的注意力,谁就最有商业价值。
还是那个价值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