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哄小弟睡觉,他让我给他讲故事
讲了几个成语故事之后,就不知道讲啥了
忽然想到了《伊索寓言》,就用手机搜了几则寓言
讲的时候发现寓言真的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
其中的道理很深,而且似乎不仅有一种解释方法
于是我就想以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伊索寓言》
希望我的解读能有趣,能增长知识,能引人思考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看见这支狐狸,很多人一定会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阿Q精神,在鲁迅笔下是写当时社会一种愚昧狂妄,自欺欺人和欺软怕硬的国民性。尤其是其中的自欺欺人。
但是这只狐狸和阿Q还是有所不同的,阿Q精神是一种被社会现实逼得退无可退的绝望下诞生的一种情绪,其本质是一种对生活基本尊严的渴望,而狐狸对葡萄的渴望只是对生活附加品的渴望。
每个人都应该有基本尊严,但不是每只狐狸都必须要吃葡萄。
从这个角度看,狐狸还是很聪明的。因为欲望是无法满足的,美味是无穷无尽的,如果遇到美好的事物就想据为己有,遇到美味的葡萄就想饱腹一顿,恐怕即使没有撑破肚皮,也会酸倒牙齿吧,但森林里可没有冷酸灵和舒适达。
生活的基础依赖于必需品,生活的幸福依赖于非必需品,为那些美好的非必须品而奋斗是值得推崇的,但有的时候也要学会顺其自然,努力过依旧得不到时便不再强求,告诉自己:其实我也不是真的需要它,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好的。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
这不是逃避生活,这是一种自我减压,生活已经如此沉重,何必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呢?埃克哈特托里在《当下的力量中》说过:即使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一切,我们也很快就会发现,那个空虚仍在那里,它是一个无底洞。
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一学狐狸,放下一些不是必须品的身外之物,美味前方还会有,但人生只过这一回,不妨骗自己一次,毕竟快乐第一。
狼与丝鹭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 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这个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老人该不该扶”,这个合理又荒谬的问题源于南京王大法官的那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各种恶劣的关于扶老人被讹诈的事件层出不穷,三天两头就上个头条,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放在以前,扶个老人是人之常情,如果再送到医院那简直是道德模范要上电视的,现在,谁敢奢求道德上的奖励,只要不被讹诈就已经是万幸了。就像寓言里的那只丝鹭,没被狼吃掉就已是万幸,怎么敢奢求报酬,即便这份报酬本就是应得的。
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里,泼皮无赖会哭会闹的人吃肉,老实人只能背锅接盘。精神文明建设是良方但是见效太慢,更重要的是立法的完善,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让法律来保护老实人。不过,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努力搬砖换一个好的行车记录仪和像素高的手机吧,然后安静的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希望这个寓言里的故事发生的越来越少,世界越来越好。
希望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狼是少数,丝鹭是多数。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社会进步,让行善者坦然,让行恶者恐惧。
小男孩儿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为也是蚱蜢,便着两手去捕捉他。蝎子举起他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失掉。"
这故事告诫人们,要分辨清好人和坏人,区别对待他们。
这个寓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猎人和猎物的博弈,一个猎物如何让猎人放过自己,第一证明猎人没有必须捕猎自己的理由,第二证明猎人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收益。
这样看来,蝎子是个很高明的谈判者,蝎子这样告诉男孩儿,第一,我不是蚱蜢,不是你现在的目标。第二,你抓住我会受伤中毒失去已经抓到的蚱蜢。
危机中的谈判,既需要理智也需要勇气。
战国时期,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此时唐雎面临的问题是,阻止势不可挡的秦朝获得弹丸之地安陵,这个任务的难度绝对称得上是地狱级别了。
在秦王的威逼利诱下,唐雎临危不惧,对秦王说,第一,安陵之地虽小但是绝不会退让。第二,如果秦王不肯收手,他就要效仿聂政等人拔剑而起和秦王同归于尽。秦王意识到为了弹丸之地冒生命危险,似乎不太值得,于是只得收手。
让我们回味一下唐雎的布衣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等勇气,可称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