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介绍一本我读过的关于营养学的科普书《写在基因里的食谱》。互联网为现代社会划出了一道数字鸿沟,让那些可以快速接入互联网的人和那些无法接入互联网的人在生活和知识的各个层面都清晰的划分开来,相比这条数字鸿沟,“基因组鸿沟”恐怕更难逾越。
基因是漫长的历史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的印记。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着多样性和眼花历史带来的“路径依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镰状细胞贫血,蚕豆病等看似是单基因遗传病,但细究其渊源,却可以发现这是在为了防范疟疾而出现的协同进化下的自然选择。这就是说,即使是病因明确的单基因遗传病都存在着使其存在的复杂原因,不存在单色调的好的基因的坏的基因。
关于什么是好的饮食,书中首先提到的是模仿我们旧石器时代祖先的“先祖饮食”,这种饮食方式强调食用多种新鲜水果,鲜花,叶子和植物球茎,肉食来自于野生动物和鱼,植物性和动物性饮食的比例为1:2,很少吃鸡蛋,奶制品,谷物,这些都是在按照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量身定制饮食,他们的饮食还有丰富的钙和钾,但他们的钠盐摄入量很少。
由于我们的祖先经常迁徙营地,来不及等到水果发酵成为乙醇,所以他们的食物中也不存在酒精。这种饮食方式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人类与我们的食物之间从来都不是一个独舞,人的基因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食物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基因,我们的身体在进化的压力下变得可以吸收乳糖,与营养吸收有关的等位基因位点也随之改变。也许先祖食谱是适合我们祖先的健康食谱,但它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现代人的食谱。
接下来说说地中海饮食,这个被神化了的饮食究竟是什么,本书中的描述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首先是大量的橄榄油,年长的希腊人每天要摄入50克的橄榄油,据信这能够降低他们体内甘油三酯的水平,并提高HDL/LDL 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比例,从而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同时由于富含多酚类物质,橄榄油还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预防肿瘤。然而,如果你不是希腊本地人,那么由于不同的血浆脂蛋白等位基因在个体摄入大量油脂后的反应有极大的差异,你很有可能无法像希腊人那样从橄榄油中吸收营养成分。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鱼油中,北欧人食用鱼油对健康有益,但不具备相应的基因突变的大多数非北欧人,则无法从鱼油中获益。
地中海饮食的另一特点是本地的野草。在地中海饮食的起源地克里特岛,那里的宗教习俗中有斋戒的一项,最长的可达180天,人们在斋戒期间不吃家畜,奶制品和蛋,可以吃蜗牛,鱿鱼和各种蔬菜。由于他们在斋戒时食用的野草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其他民族和人群不会注意到这些,他们没有类似的斋戒活动,也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这使得我们无法在其他土地和人群上复制地中海饮食带来的益处。我们无法假设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同样的食物能够对我们产生同样的好处。
辣味,作为一种仅此于盐的调味品,是怎样风靡全球的。在这本书中,举出了几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在吃辣椒这件事情上,个体的基因差距和历史因素同样存在。有两个等位基因已被证明调节味蕾的分布密度,超级味觉者这两个基因都为显性,而对味觉不那么敏感的则携带一个隐形基因。而在热带地区,由于辣椒素具有抗生素的作用,无论在干热还是湿热的环境中,辣椒都能有效的杀灭肉中容易引起食物腐败的细菌和真菌。人们在烹调肉类时加入辣椒,以防止肉类腐败。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饮食也在趋同,快餐,精加工的食品成为了很多人的最爱。但这样的饮食也带来了诸多的健康隐患,日益增多的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都指出我们的饮食急需改变。而这本书告诉我们,没有一个通用的健康食谱,精准医疗是对依据基因组信息对每一个病人给予个性化的治疗。然而我们不必等到患病了再去治病。在你的基因深处,隐藏着那种与故土以及饮食之间的复杂联系,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能够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中国一直是美食之国,中国美食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复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不应让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抹去这些有趣又有用的知识。对食物,基因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摒弃好的卡路里和坏的卡路里的概念,我们才能开启精准营养之路,让我们少一些什么是好的食物,什么又是坏的食物这样无畏的争执吧。这是读完这本书我最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