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一对朴实憨厚的农村夫妇。他们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挚爱着生养他们的土地。他们身上有着传统的中国农民的气息,勤俭节约,孝顺善良,脚踏实地,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就形成了我们的家风。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鲜有矛盾,其乐融融。谈起家风家训,我想起了几个故事,虽然稀松平常,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成长。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刚记事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爱教我读一些童谣和古诗词。印象最深的就是李绅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农民,他们在正午还会顶着烈日在稻田里拔杂草,所以餐桌上的每一粒饭都是他们的汗水换来的成果。爷爷说,做人不能懒散,那些杂草在太阳的暴晒下就会死得更快,除草的效果也就更明显。如果你选择阴凉的天气去除草,很可能生命力顽强的它们又会获得新生。所以看到如此辛劳的他们,我也在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读懂了这句诗。每天吃饭的时候,我和姐姐会盯着一家人,不让他们撒下一粒饭到饭桌上,一经发现立马提醒夹起。这种习惯让我养成了节俭的好品质。一个人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会充分考虑自己的饭量进行点餐,就算是自助餐也会开展“光盘行动”。一群人吃饭的时候吃不完的都会打包带走。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每当我浪费了食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辛苦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想起他们满是皱纹的脸,枯槁消瘦的手,自责之感油然而生。
百善孝为先
我可以自豪的说,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孝顺的人。我还没入学读书的时候,爷爷就逝世了,那年我5岁,患有肠道癌的爷爷在病床上的呻吟声我记得清清楚楚,原就偏瘦的他变得骨瘦如柴。那一年,爷爷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年,我的爸爸,也就陪伴了他整整一年。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发达的交通工具。爸爸背着爷爷在镇医院间往返。爷爷去合肥治疗的时候,爸爸每天帮他擦洗身子,扶着他上卫生间。再后来,爷爷病情加重,爸爸每天还要喂他吃饭、更换尿片、屎片。他毫无怨言,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我,告诉我做人要孝顺。去年,我的一位阿姨的妈妈患了重病,倒床不起,她在医院服侍了一年。回家的时候,阿姨和我妈妈说到她真的好累,身心俱疲。爸爸在一旁沉思,缓缓地说了一句,“那种累我懂。”这么多年来,他终于说出了自己那些年经历的“苦”,但他还是劝阿姨要坚持下去,想想父母曾经也是那样把自己拉扯长大的。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和睦的。因为爸爸妈妈的孝顺,奶奶和妈妈之间的婆媳生活很融洽。经常有一些闲来无事的奶奶来我家,向奶奶控诉一般地说着自己的儿媳妇多么多么的不好。奶奶都静静地做一名倾听者,从不发表任何言论。奶奶常说“家和万事兴”、“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家里的事情自己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要让外人看笑话呢。奶奶与妈妈之间彼此宽容,我想,最重要的基础还是“百善孝为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的妈妈经常和我说,生活要有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就将它分解成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向着这一个个的小目标迈进。当你付出了,生活就会在适当的时候送给你一份礼物。
小时候,我的家境非常不好。本就贫寒的生活因为一家人的身体差变得更加窘迫,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挣来了钱立马就送医院了,但是生活并没有打倒他们。妈妈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实现了一个年初的小目标,她就非常开心。小学时,她指着家里那台只能收两个频道的黑白电视机和爸爸说,我想买一台彩电,爸爸说好。记得是8月份的时候,她和爸爸从镇上抬着27英寸的彩电回家,尽管天气很热,他们俩却开心极了。当农村的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因为要供养两个大学生的爸爸妈妈却一直没有盖新房子,渐渐地,我们家成了村里面少有的“老房”住户。前几年,妈妈和我说,现在农村政策好,家里盖新房,政府还会给予补贴,我准备攒钱盖房子。当我大学毕业了,我家的新房子也盖好了。在我看来,它是那么的精致,它是爸爸的设计,是妈妈的憧憬,凝聚的是一家人的期盼,是一家人的幸福。有时候,我会和妈妈说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她笑着说,不付出一定是没有回报的,你要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活是不会亏待你的。
我的父母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教育着我,引导着我。我成长的地方,处在大别山腹地,交通不便,经济贫穷。初中的时候,遇上暴雨、大雪天气,路上客运车辆便销声匿迹,路远的同学在周末来校时要走上3-4个小时的山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成才,能够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命运,走出大山。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妈妈高中没读完由于家庭突发变故辍学了,她希望我和姐姐能够上大学,圆她未完的梦,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他们倾尽所有,只为了给予我们更好的将来。父母诚挚的爱,熠熠发光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我所诉说的日常小事之中,这些优良的家风我将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