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半生,几乎都是在索取父母的爱中度过。父母用爱陪着我们长大、成家、立业。待我们而立之年、经济能够独立,开始思考如何反哺报恩时,或许已经迎来父母的年迈体衰,甚至是生离死别。
1
打顺风车遇到一个山东大哥,他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大哥母亲两年前去世,61岁,肺癌。他说母亲最开始只是咳嗽,去镇医院检查并无大碍,因母亲身体平日很棒而且自己工作忙,就打给家里弟弟10000元给母亲买补品。
可眼看咳嗽越来越严重,几次甚至咳出血。于是几个月后再去县医院检查,已经发现癌细胞扩散,晚期。
大哥当时都懵了,自己母亲身体很棒,平日里感冒都少有,怎么咳嗽突然就成肺癌了。他马上托关系联系了北京最好的肿瘤医院。检查结果很不乐观,如果不治疗的话母亲最多还有四五个月时间。但如果治疗,最多也不过延长一年左右寿命。
大哥跟我说,当时丝毫没有犹豫,要求治疗。多一天是一天。
我说:“你没有问问母亲的意思吗?”
大哥说:“没有,我给她做主了。”
最后,母亲多活了1年零8个月,还是走了。在治疗的这近两年中,母亲痛苦不堪。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抽胸腔积液让干净一辈子的母亲备受煎熬,咯血、胸痛、憋气折磨地老人家最后瘦的不成样子。
治疗期间母亲多次要求放弃治疗,回家顺其自然吧。可大哥坚持治疗。母亲从开始的央求到后来干脆不配合、发脾气。为此,大哥还跟母亲置气。
当母亲在病床上闭眼前,说好想家里的火炕和小黄狗啊。
老人家一定是想在自己睡了一辈子的床上体面地离去,而不是浑身插管躺在白的瘆人的病床上。
大哥说,母亲走后的两年,自己一直没有缓过来。
而且有个念头一直折磨自己: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为了跟死神对抗,让母亲受罪无数,自己真的尽孝心了吗?
这真的是母亲想要的体面吗?这是对母亲的爱吗?
大哥说,如果真的再重新来做,我不会勉强母亲接受治疗了。
我宁愿陪着她在家里的小院子一天天度过;
按照她的方式完成最后的告别。
我们所谓的孝顺,从来都是按照我们的方式来表达爱,我们给老人买东西、带他们旅游、接他们到城市住,这都是我们给的起的,愿意给的。可是,这是他们想要的吗?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忘记了问问:妈妈,你开心吗? 我们仿佛忙的都没时间跟爸爸坐下喝杯茶听他讲讲年轻时候的知青往事。
《礼记》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真正的孝心,不该只是做儿女的一厢情愿。
2
可很多人连基本的报平安电话都懒得打给家里。
上次回老家,听说一个小兄弟上大学期间从不打电话,父母根本联系不上他。等需要钱了,才会主动打来电话。即使是这样的电话,父母也能开心好几天。如果父母提提要求说能不能勤打个电话,因为怕他功课忙都不敢主动给他打。他则说:没事哪有那么多时间打电话啊,如果我出了什么事,学校会打来电话的,放心吧。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我挺难想象等他父母年迈,他是否可以有耐心地一步步搀扶到老。等他工作后,又是否可以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回家探望双亲。
我跟他父母聊天,我说:婶,你年纪也不大,才40多岁,再要个吧。生个小棉袄。婶半开玩笑地说:还是别冒这个险了。万一再生个也不省心,不是要我命嘛。我们也不指望他养老,他以后可以养活自己就行了。
或许他再长大些,成家立业经历些事情才更懂得珍惜与父母的关系。又或许他跟大多数年轻人想的一样:等我发达了,让父母吃香的喝辣的,好好孝顺。
可父母要的可能只是你的一个电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这些与你的经济无关、感情无关、事业无关。
我们总是把孝心这件事想得太过神圣,反而忘记了它就在桌前饭后、颦笑之间。
心理学很重视儿童的发展,强调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多为人父母者也意识到给孩子的物质条件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幸福感,与孩子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才是最该赋予母爱的内涵。
我想孝心依然,我们能像对待孩子一样体贴老人就好了。那么我们会意识到:父母跟孩子一样,不在乎你是否飞黄腾达、腰缠万贯,他们多么想你扔下手机,陪他们“玩耍”。
用父母想要的方式爱他们,才是高质量的孝心。
3
儿时,我们渴望着父母的关爱,他们学着当一个好父母,改变自己去成就孩子。当儿女羽翼丰满,父母的爱变得卑微起来,当他们老去,释爱的大权转到儿女手中,他们如同羽翼褪落的鸟,留在窝中盼儿归,盼团圆。而我们,高兴了就回,不开心了就以忙为借口冷落他们。
应该有很多的父母跟我婶一样的想法:把儿女养大,帮他/她买房买车,娶妻嫁人,带大小孩,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然后窝在老家养老或自己打包去敬老院。在很多人的心中,儿女养老是不敢奢望的美梦。
为什么我们从父母那里要求爱,都要的那么心安理得,
而父母对儿女,却总是如此见外?
当你给父母打电话只能“抽空”时,当你回家探亲只能“请假”时,父母面对你那沉重的爱已经满满内疚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曾说,一个人在小时候超我还没有形成之前,会因为“我要”和“不给”两方面的冲突形成内疚感。我想父母面对女儿的爱,也是存在潜意识的“我要”和“不给”两种冲突。
在他们看来,这种爱不是自愿的,不是心安理得的。他们觉得,这种对爱的索取是不让儿女开心的。
于是,当我们用自以为好的方式表达爱时,父母受宠若惊地接着,哪怕并非如他所愿。
4
杨先生特别孝顺。我们生了窝窝后,他都特别想让宝的姥姥姥爷来住,一来照顾孩子,二来孝敬老人。姥姥姥爷两口商量后,最终姥姥进京看娃,姥爷留在老家。
好几次,杨先生都让我做姥爷的工作,让他来城里住,可都被拒绝了。我知道爸爸怎么想的,我就说:他不愿意来,就别勉强他了。什么时候他想来就自然来了。
结果杨先生很生气,他觉得我很不孝顺。我应该做老人的主,主动表态,老人不来肯定是怕打搅我们的生活。
我又何尝不想亲爸亲妈陪在身边呢。但我知道爸爸是闲不住的人,他家里种着一院子的樱花树,养着一池塘小金鱼、一群白鸽、三只兔子还有十岁的大黑。
这些是他的朋友,他舍不得。
每次回家,找爸爸喝茶打牌喝酒的人一波接一波。他还有几个老伙计,经常一起开车去外地游玩。
这些都是来这个只有电梯高楼的城市所不能给他的。我希望他快快乐乐的,而这时候他要的或许不是我如何地给予,而是自由。
5
我们总提,在教育子女上要给予爱和自由,让爱自由流动,不要用爱控制孩子。可在对待父母时,我们却总是忘记如何将爱建立在他的需求之上。我们自以为是地展示我们的孝和懂事,努力用物质填满父母空寂的心。
我们带着父母去旅游,而他们需要提前准备大把大把的药品;
我们给他们买最时髦的皮靴,告诉他们这个可是好几千哦,而真正合脚的却是他们从集市上10块买的布鞋;
我们逢年过节给他们寄去大批的补品物品,而他们看着别人的孩子回家羡慕地饭都吃不下。
我想,他们要的不是多么贵重的爱,
他们要的只不过是更合心的。
而我们应该做,多听听他内心的渴求吧。
所以,当亲戚总说:
你爸爸那么能喝酒,你干嘛一个劲地买啊,喝酒不好啊。
是啊,我知道喝酒不好,
他难道不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吗?
可他喜欢,他开心啊。
老爸一辈子就这么个喜好,我怎么舍得让他戒掉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