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做销售? 先看成长之路(1)这是(2) 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是50年代的人,是赤脚中医,也是位残疾人士,但他的内心非常强大,一直努力撑起整个家。他并不是天生残疾,而是在他15岁时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故。
那时,中国还在经历特殊的时期的。挤火车时被人挤下来压断了腿,从膝盖位置断的,无法言语当时的画面,那时医疗水平有限,无法保留,只能截肢。
当时铁路局赔偿的2个假肢,成为了他此后人生的一部分。靠着两副假肢换着出行,他努力地适应着生活,若非仔细观察,常人很难发现他的异样。
他虽然残疾,但是生活技能很多、生存能力强。不仅会做饭,还会挣钱养家。家里的家具像:椅子、小桌子都是他做的,同时这些也影响了我,我从小也爱手工,(新房的花瓶、花艺品是自己做的。多功能桌子我也是花半个月做的。现家里的大桌子1.8米乘90公分的升降式多功能河流桌子,可以当茶桌、可以当办公桌或者餐桌,我在抖音平台发表过“首个升降式多功能的河流桌”),包括自己房屋设计等等都是自己做,所以父母的影响真的很大。
父亲是渝北人,以前看“望江厂”当时发展不错,估计是考虑离老家“龙兴”近,便在半山坡租了房子。我猜想他想要在这里闯出一番事业。他性格独立、好强,平时很少向我讲他的过去。他只跟我说:人要靠自己,自己有才是自己的有。我想,这跟他的性格与经历有关,猜测往事回忆,他也不是滋味。
后来,他的医术慢慢传开,经老乡介绍,父亲认识了母亲(我母亲以前在老家算村花)。
父亲36岁时有了我。在我的记忆中,他每走一步,假肢都会发出叽嘎叽嘎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声音愈发明显,他会时不时地给假肢上油,以缓解声响。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误解很大,他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爱、总是非常严厉的样子让我很害怕,长大了才慢慢理解、开始懂他。
回想起来他在关键时刻,总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的内心强大,不怕苦、不怕累,做事坚持,富有责任感。
如今,他有71岁,仍在行医,只有春节时才会休息三天,或者特大高温才休息几天。然而,优点多缺点也有,父亲的脾气较为暴躁,家里人都不喜欢他的暴脾气。
他对我产生的影响很大。我自然不怕苦、不怕累、不轻言放弃,但也有跟他一样的不善言辞,不爱沟通,偶尔遇到事情多,容易急的缺点!事情多了会像火炮一样爆发,这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造成了不少的错觉和误解。
父母每天清晨六点左右就会起床搬药材,我也跟着早起帮忙,收拾整理、护送小的药材包,小小的我真的好想多睡一会。成年后回想爸的挑子好有重量,他挑起至少是170斤以上的药挑子。
尽管他安着假肢,但很多正常人都比不上他。有正常人尝试挑他的担子,我父亲说“来试试”!正常人能挑起,但走路很困难。
父亲他个头不高 ,身高170cm这样,还是残疾,安的假肢,居然能挑起重担。路人跟我爸竖大拇指,表示佩服。母亲也是非常能吃苦,很早准备好干货出摊。他们忙碌的身影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以至于后面忘了我到了该读书的年龄。
父亲每天挑四次,早上出摊挑2次、晚上收摊挑2次,保守估计单次药材重量:160--170斤左右,两次是300多斤(药担子是定制木箱盒,一共12层,左右各6层,每层在28斤左右,每层是由木板与铁板、铝皮分隔成很多格子放置不同药,合计药材种类达650多种)。他就挑着重担下山上山,中间会休息很多次,早、晚往返于家和街市之间。
母亲上班时会带着我,有次有个“周阿姨”问我多大了?我说6岁了,她说怎么不读书呢? 我说什么是读书? 她就开始教我数数,还跟我父母讲我该上学读书了,我一直很感谢那个周阿姨,当我回去报答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
因为她的提醒,后来没多久我就读书了,成了插班生。那时他们已经读书学习了,而我从半中开始学习,我跟不上节奏,就回去死记硬背,那学期成绩只有89分。
父母再没有为我请假的观念。记得小学时,我高烧到39度,中午量完体温计,爸为我打了退烧针躺在床上休息,休息了15分钟左右,我缓慢起身走去学校,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笨重状态…
到了课堂,我的身体已经支撑不起来了,唯有趴在书桌上听老师讲…但是根本记不全。
为了不让我差学课,就连老家的外公过世了,父母回了,没有让我请假回去。也正因如此,我后面没有缺过一天课。
他们认为请假会影响我学习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我。工作后我也没有请假的观念,在地产工作十年时,只请过三次假,一次姐结婚、一次发小结婚、一次演讲比赛。现在我的这种观念,才慢慢改变。
父亲常年无休,除了过年三天,与高温那几天休息,其余都是早早的起来。自然我就没有睡懒觉的机会,渐渐地我也形成早起习惯。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学校,后来老师干脆把钥匙交给我保管。我负责每天开、关门。当知道别人家的孩子能睡懒觉,我无比羡慕。
不过呢,虽然懒觉睡得少,但我那时懂的不少。从小我就能认识一些草药,后面认识小伙伴我也会给他们介绍,他们会说你懂这么多,这是我难得的骄傲。那时在我暑假,也正是他在放高温假时,带我一起去采集草药。父亲见我身上都晒红、晒泡了,会拉下藤曼,绕圈、折叠出草帽跟我带着,让我躲在树荫下,以往眼里最严厉的父亲,有了难得的温柔。
由于父母内向、喜欢安静,加上父亲腿脚不便,我很少走动亲戚,直到三十几岁,有些亲戚家我都还没去过。小姨和外婆经常来看我们,所以我们和她们走得比较近,偶尔过年会去父母老家,见见大伯、二伯、姑姑以及他们的子女,那时还有婆婆在世,是我难得与人接触较多的机会。
我的父亲很节俭,喜欢把钱存起来。我一般没有零花钱,只有偶尔过年时,父亲会给我优秀学习奖励10元或者20元;小姨条件比我家里好,会给我50元、后面100。那时哥哥和我是被打骂式教育长大的,做的不好就会被打,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反而会小叛逆。
父母的节俭,让我从小我没有玩具,看着过年时其他孩子有玩具,我满心羡慕。家里仅有个玩具枪和一个木头小车车,我觉得那是给哥哥买的,而我喜欢布娃娃,却从没有!(工作后我买了很多)
那时我一直认为父母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我哥读过幼儿园,而我没有。饭桌上,看妈妈总是给哥哥夹菜,小姨、外婆对哥的关心会多一点。我常常说妈妈好偏心。他的东西比我多,我的衣服基本都是表姐穿剩下的。
印象很深刻,有次父亲医好了一个病人,她感谢我爸,看我小,没好看的衣服穿,买了套新衣服送我。一套黄色的大衣,领子还是毛茸茸的大圆领,可好看了,我好喜欢,还跟我父亲面前夸我,“妹妹很乖”。后面一次过年爸跟我买了一件红色的外套,56元,这是他第一次带我买新衣服。那件衣服当时买的很大,说可以穿好几年。
父亲真的很节省,有次他跟我和母亲买鞋子两双,款式一样,淡绿色皮质外观,带有鞋带,鞋底很软和,感觉起脚很方便的那种,就是鞋码非常大。
我那时才小学,妈买的38码,我那双37码!我才小学啊,鞋子像小船一样,需要把鞋带绑的特别紧,预计那时我只有20几码。我现在30+的人了,还只穿35、36码,可以想象当时那双鞋有多大?
偶尔,我听母亲说我从垃圾堆捡来的,我想着我太可怜了。难怪他们那样的我,根本不懂玩笑话,我当时就想既然是捡来的孩子,我也希望有我的存在意义,我尽力做些能感动他们的事情,我要成为贴心小棉袄,感化他们。
我的父亲很硬气,内心好强。记忆中,我去搀扶着他走,他却把我推开,眼睛灭我的感觉,还说走开。我去挽住母亲的胳膊,谁知她也不允许我拉着她走,会嫌弃的把我推开。
当时我非常不理解,只觉得很扎心。长大才明白,父亲他应该是想自己解决问题,他的一些小举动透露出自己能行,可以做到,不需要任何人帮忙。他就是这样硬气。母亲应该是走路累了,不想我拉着,但是小时候根本不懂。
那时我喜欢独自去山坡,那里有我的“秘密基地”。那里是我在树与树之间用绳子、木棍、薄膜胶制品搭建自己的小房子,有自己的空间,好舒服,我想着有一天搬离那个家,想着为什么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
由于父母没有给零花钱,看着同学在校门口买一毛钱的麻辣条、椰子糖吃、闻着好香,我好羡慕。
假期,我和小伙伴去厂附近捡废铁、折腊梅花来卖,有了积蓄就进货报纸来卖,积累成我的小金库。
记得我9岁左右,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出发,报纸进价2毛,可以卖5毛。我永远都记得第一个买我报纸的大哥哥,他坐在椅子上,阿姨在给他擦皮鞋。我鼓起好大的勇气向他推销报纸。“哥哥,来份报纸吧”他当时看了看我,没有说话。我那时胆小,心跳好快,感觉脸好烫,害羞的笑着跟他说着,“哥哥,买一份吧,才5毛”。他当时也笑了,眼睛像个小月牙,看着他伸进钱包里递钱给我,我当时好开心。现在想想他浓眉大眼、英俊的脸庞还挺有气质。通过卖废品有了积蓄 ,我终于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邮票。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我非常明白生活的不易,有了节俭和吃苦耐劳的美德,也有了靠自己要弥补童年的想法,也非常的珍惜感情,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
在从事地产销售的前几年,哪怕天天加班、连续三个月不休息,我都不觉得苦和累,都能坚持下来,想到1、我要突破、改变自己,证明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挣钱能解决人生大部分的问题。
那时有同事、主管问我这样加班不累?我说没感觉,因为销售工作的工资可高可低,高的收益能带来一定的财富自由,让我能靠自己收获很多,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业绩好的时候,我月薪能达到十几万,低的时候就只能拿微薄的底薪。比如现在就是非常微薄的底薪,不过正好也有时间写自己的
人生篇章,文章还没有介绍,请等待看后面 成长之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