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人想说,子女的孝心像小草那般,回报不了母亲参天大树的恩泽呢?能够获得的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是作为儿女的心思。
在母亲与儿子之间看来,母亲永远是儿子的盾,儿子却一直是母亲的矛,这并不失个悖论。为了报答母亲,却让母爱流离失所,无处安放;为了三寸光亮,却难言呓语痴人说梦的报恩。
母亲,这个词对我来讲,含义太深,包含着难以覆水的情深意切,饱腹经纶也无法读懂的简单与如何去保护一颗受宠的爱心。
我仍要以一种花名,来宣扬母爱的精髓,用这份爱,去感染受宠的人,那就是我。因为我觉得这朵花最配母爱的宣言,寸草的心意在此融入。
花与母亲,听起来,花是花,母亲是母亲,怎么能相提呢?在未嗅到花季时,我是这般幼稚的以为。
年幼时候的我闻过很多花香,最喜欢的是谖草,花色黄泽,相当于秀色可餐的饕餮,让人食味很足,因为好闻啊!
我很简单,也很单纯,更自以为是的自作聪明,这样的简单,这样的幼稚,这样的轻蔑,玩世不恭的我让母亲伤透了头脑,想方设法的捉拿我的叛逆、不学无术。
这样的日子伴随的花季,一天天流逝。谖草的枯黄,见证了母亲的白发苍茫。我在一天天长大,母亲一天天衰老,为了我的成长,她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2
有种花,叫谖草。又名萱草,俗名黄花菜、金针菜。花语解释说她是忘忧草。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我是这么理解朱熹说的话的:这种草,能令人忘记忧愁,背对北边的房舍,母亲的住房。令注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何用赠分首,自有北堂萱”。
母亲住的北房,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如此之草,让我有幸认识,真的很感谢,让我从小就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有些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弄到它真正的含义。有人说,这种草是默默无声的,静静生长,北朝大树深根发芽,而这个大树其实就是遮阳大树,就是我们的母亲。
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歉意,因为我实在无法用太多的深情言语去表述我的慈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就是母亲的期盼,而远行的儿女岂能感知?还有人说,人到三十岁,还不能理解母亲的都是傻瓜,庆幸的是,我现在正在体会母亲这个词的含义,再到接下来的母亲亲身含义。
我先说说我的理解和体会吧,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我多年,但我时常的反骨心理对母亲来说是一种伤害,我想尝试变一个人,变成母亲心中的模样,活成母亲眼中的普通孩子。母亲对我要求不高,不盼望我成为别人眼中的孩子,只希望我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行,这是我母亲最大的夙愿。
话又重头说回来,那她何为草,何称花呢?
她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属百合科。这样的解释,似乎能让我认知了些最基本的知识。百合科是被子植物的一大种群植物,属单子叶植物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主要在温带与亚热带地区。百合科中既有名花,又有良药,有的还可以食用。花草的定位应该如此,不复杂也不简单,中间刚刚好。
我感觉跟这类有关联的事物都能谈到母亲身上。母亲身上也有一种品质跟其类似,就是隐忍的性格,她是随风飘扬的草儿,居无定所的爱,在哪里都可以发芽,但有个固定点,就是在我身上。我母亲性情乐观开朗,善于与别人打交道,喜欢唱歌,勤快,这是每位朴素女人的象征。
我第一眼瞧见那朵花的时候,是在我的老家的后山上。我老家传统的民风是很热闹的,因为多元化。
说起我母亲的小时候,我就想分享下,那个时候我母亲很喜欢歌唱,在学校里拿了许多的奖项,可最后因为唱歌耽误了学业,在一次数学模拟考试中几何得了五分,因为我爷爷是教书的,所以问我母亲:你还愿不愿意继续读书下去?我母亲一口气回答到:不愿意,我想出去闯闯。于是初中学历的母亲,就带着满身的抱负,闯荡着这个险恶的社会。
当时来说,并没有现在竞争压力这么大,所以也不能算是险恶,但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母亲来说,小小的年纪负担起这么重的责任,是不应该得的。我老家的民风淳朴、憨厚、老实的风气带动了许许多多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梦想:在深山里的人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天空与大海,想接触更多的事物。
而城里的人想进来,看看农村那种不复杂的人际交往圈,吸吸新鲜的空气。这里为什么要谈论我母亲小时候呢?因为跟花有关,跟老家后院的大门有关,跟后山上的朵朵花仙有关。
采花蜜的蜜蜂们,如果不小心蜇到人,人们拔出它的刺就行了,但蜜蜂会死去,这就是母爱,但你伤害到母亲时,你会一笑而过对待自己的错误,掩饰着它,而母亲心中就会深深埋藏下最深的毒刺。
3
老家后院的大木门被上了门闩的时候,我是没法去到后山的。那段尘封了多年,染上了蛛丝的木门被再度打开的时候,我开心了起来,那似曾相识却从未见过面的森林。
映入眼帘的是枝繁叶茂的绿,还有像条蛇一样盘旋而上的山石。不经意间,碰触到了一朵嫩黄的花,她让我第一眼就称呼得这么亲切,第一眼就被她的外观所吸引着。在这山沟里,这座永葆宁静的深山里,四处荒芜着野草野花,四周碧绿常青着藤蔓大树,唯独她,静静地伫立,静静地用目光迎合着四周。
至少,她是有感情的,我想。俯下身,细细观赏着她,长长的花瓣在顶端张开,粘着花粉的花蕊娇嫩欲滴,恰似让勤快的蜜蜂收获蜜蕾。就是这样一朵花,让我流连忘返。忘返她带给我的第一眼冲动,那是含苞怒放的象征,是新生的爱,这种用言语一时半会说不清楚的故事,我跟她之间,我打算用一生来诉说。
我不敢亵玩,也不敢将她捧在手心。我认为,凡是有感情的物种,都具有灵性,那种第一眼就能相互吸引着的感觉,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
后来,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情趣。听人论道,《诗经》里有很多吃货,我就开始阅读《诗经》,毕竟民以食为天,何况美食的享受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读着读着,一句“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让我回想起了那时,在后院的大山里寻遍野草野花的场景。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源于当初的教诲。我没能听进母亲的忠言逆耳,听取了社会的谗言,毒害其身。人说谖草能令人忘忧,可是世上没有能让我忘忧的谖草!言外之意就是,这段相思是不可能排解的。母亲,母爱,复杂的一种草,一种情感。
不禁让我回顾,我是在何时,与之谖草有过瓜葛。
唐代诗人孟郊写了一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也忘记了,是有多久,不曾为这些诗作感动,在感动的同时,回昔。
4
那种习以为常的爱!被我当做了习以为常!
那样的叛逆,在当时,用重语捍卫自己的尊严,用幼稚赢得了胜利,以爱的名义去征服另外一种爱。
那样的笃定,在当时,坚定自己一定能成,用所谓的底线换作自己的梦想,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那样的简单,在当时,以宣誓人般的口吻郑重承诺,以海枯石烂的信仰去追逐远方的自由,以爱的名义抛弃所谓的真爱。
想当年,母亲是盾,而我,永远是那个捅破了盾的矛。母亲的盾,是世间最厉害的御敌武器,可她,终究是挡不住身为永远矛的儿子的袭击。那一场场以爱的名义而发起的斗争,被母亲用盾挡了下来,可矛,却戳穿了她坚硬的心房,像是根深蒂固般,她不愿拔取那颗刺,就这么与其让他深根发芽,凝为心结。
上学的时候,老师永远只骂我的母亲,他们认为,孩子做不好的事情,肯定是家长出了问题,家长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温柔已堪的母亲,因为人们通常会把常规的想法放入对现实的思考当中,自然而然就指责到了我母亲的头上,况且老师认为父亲是家庭的经济劳动力,不会去教导小孩;父亲责难我的时候,母亲永远第一时间冲出来,用身躯阻拦住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驱打。
我理解了母亲后,也会在父亲唾骂我母亲不会教导小孩灌输宠坏他的概念时站出来为母亲说话,为母亲留下最后在这个家庭所剩的尊严;亲朋好友走街串巷的时候,母亲永远都在听她们聊起自家的小孩。沉默,沉默,再次沉默。
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花草,我要百般呵护她的成长,原先是她们在呵护我的成长,如今她们老了,该我了。
5
父母的争吵,往往离不开的主题是我,可我也终究还是知道了些,话题的争端往往是父亲先发起的,火药桶往往是我,出气筒往往只能撒在我和母亲的身上,心灵上。
可这些,母亲都无怨无悔的接受了它,就这么几年,就这么多年啊!我不清楚我能用多少的语言去描述我的母亲,她的一生。我也不清楚,究竟要等到何时,母亲才愿抱怨曾经,才能提起这么多年来难言的苦衷。我更不清楚,还有多少的人,多少的孩子,在肆无忌惮中舔舐着母爱的温柔,在被慈祥的面容掩饰下的沧桑后,又会有多少的诗人,歌颂那不曾珍惜但曾遗忘的岁月呢?
儿子对母亲的爱,总来的姗迟。非要她两鬓苍苍,银丝白发挤上眉头时,才肯转身,才能看见爱。
母亲教会了我很多,但我最熟悉的,是被爱,以及主动接受爱。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这是孟郊的愧疚,也是我的愧疚,更是所有懂得母爱施舍的人的愧疚。
可母亲,还是那般,那般如谖草一样。第一眼,我们就彼此认识了彼此,不过我是在日后,她,是在很早很早以前。
这么简单的爱,又这么难懂且复杂的爱,是包含着一种情深,还是包含着一份思情?
我不能懂,但我会竭尽全力,去弄懂这一切的。
母亲,你还能再次等等我么?
我不愿再做你的矛了,我要做你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