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焦虑的根源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问题十有八九就出在这里。
正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三是反思生活。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因为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
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冥想就是一条隐藏的成长快车道。
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