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曾有过系统地重读四书五经,并记录所思所想的念头,但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
因缘际会,有书友提出建群共读的倡议,令我感到十分高兴。
当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指数型经济日新月异,“大V”之后“网红”,“网红”之后“IP”,你方唱罢我登台,把整个社会笼罩在紧张、兴奋、躁动以及,迷茫的氛围中。外部大环境越来越躁动,内部小世界越来越迷茫,很有必要修一修灵性。个人认为,儒释道,均是良药。借此小平台,共读分享国学经典,寻一剂清凉油,一大善缘。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用现代话说就是:
1.要建树伟大的成就,在于了解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追求“至善”的境界,以此为目标,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2.目标坚定,就不容易受诱惑,就能在喧嚣的世界中做一个沉静的美女或美男子,笑看“城头变幻大王旗”,自在自安“明明德”。
3.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澄明,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有所寸进。
4.明确目标、坚定信仰、沉静自若、平和安祥、思虑周密、有所寸进,这是一个流程,有先后,有本末,有始终。
5.知道轻重缓急、本末先后,距离“大道”就不远了!
其实,现在有句流行语,跟这段古文意思差不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而许多时候,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没想过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所以“不忘”二字,无从谈起。
“初心”,是一种内在的、根植于个人心底的价值目标: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就一番什么样的事业。至于这个“什么样的人”,是外界众人眼中的“善”还是“恶”,“什么样的事业”,在外界众人眼中是“伟大”还是“渺小”,在此时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选择,但是选择了就要承担相应选择的后果——无论这个后果是痛苦的还是愉快的。
一个人只有认知自己的“初心”,在事业奋斗中也罢,在生活娱乐中也罢,不忘这个“初心”,才不会迷乱,不会因为别人的成就而嫉妒,不会因为别人的失误而窃喜,不会因为别人的赞扬而自以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自怨自哀。如果有了“初心”,就有了一个自己的衡量尺度,不会轻易为外界所左右,也就能定能静、能安能虑,不那么浮躁了。
那这个“初心”往哪里去寻?佛家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儒家讲“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下一段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