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十分热烈,隔着窗户,一寸一寸的打在人身上,舒服异常。
太阳最烈的时候,需要出门去见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简单洗漱后,就踏着日光,走出门去。
友人与我住的地方相隔不远,只需穿过几条巷子就可抵达。穿过的第一条巷子是一条有些陈旧的巷子,巷子两旁的房子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一幢接连一幢,相对而立齐齐修在巷子两旁。
这些房子颇有些年代感,外围的墙壁都是用一块一块的土砖垒成,而房子的里面,则用一块块的大木板合成,甚至于就连房子的大门都是用几块大木板拼凑而成,每当有人推门时,都可以听到一阵木门所独有的咯吱声。
记忆之中,乡下的奶奶家也曾有过这样的土砖房,年少不知世事多艰,总是不知疲倦的把门推开又关,关了又开,只为听到那咯吱咯吱的声音。
小时候最爱下雨天,一到大雨倾盆的日子里,就爱蹲在墙角,看着噼里啪啦的水滴溅在木板上,飞溅出好大的小水花。记忆之中,那些四下散开的小水花就像烟花一样,绚烂的散开着,绚烂过后又归于尘土之中。
而在盛夏天里,我用爱打着赤脚,踩在木板上,听脚丫和木板摩擦的叮咚声,心里也不由自主的欢喜起来。
巷子的深处有几个剃头匠,他们不同于现在紧跟潮流的理发师。他们曾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长大的,他们的技艺,都来自于他们的师傅,师徒制是一种中国沿袭多年比较传统的传授工艺的一种方法。
这条巷子中剃头匠们所开的店面都极其简单,都是在自家门口的第一件房子里贴几张颇有年代感的女郎的海报,然后再在门口放一个简易木柜,木柜上只需当上一个盛水的洗脸用的盆,再在盆上搭一块毛巾,然后从这儿走过的人见到这几样东西后,就清晰的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理发店,这是一种积习已久的一种默契。
小时候在乡下也曾看见不少剃头匠,记忆之中,乡下的剃头匠与这条巷子里的剃头匠不一样,乡下剃头匠总是背着一个木箱子,箱子看上去并不庞大,但你若是打开巷子,就会被其中所放的品类繁多的东西而吃惊,每个剃头匠的箱子里都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剃头所需要的各种刀以及其他工具,一打开那个箱子,都给人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乡下的剃头匠每日都会背着那个木箱然后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去问村里是否有需要剃头的人群否?他们对每家每户如数家珍,他们没有太多花哨的技术,也绝对不会推销各种护肤品,他们只是一边和你剃着头,一边别话家长里短,谁家又生娃,谁家丢了牛,谁又去世啦,这些消息剃头匠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们就像信息传输器。
乡下剃头匠不会染和烫头发的技艺,他们仅仅只会剪短头发和剃光头,这两样技术都是从师傅那儿学过来,但一用就是一辈子,他们把每一个经过他们手的脑袋都当成一件艺术品一样,仔仔细细的雕琢着,唯恐弄错一点点东西,他们不仅剃头,而且还会帮你掏掏耳朵,按摩按摩脑袋,疏松疏松筋骨。
当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