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一天,东京都町田市,
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子,
正趴在池塘边观察小蝌蚪。
他已经看了整整一下午。
他那鼓鼓的口袋里,
不经意露出来些小玩意:
路边捡的小石头,
不知哪来的甲壳虫、小蜗牛......
揣着这些沉甸甸的宝贝,
他感觉特别踏实。
他爸给他取名叫“小智”,
希望以后他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小智也不负众望,
成为了一个天才。
却是一个不爱说话不合群的天才。
他就是田尻智,
宠物小精灵之父。
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孤僻孩子。
他常常独自在田野和森林乱跑,
每当从裤兜里,
炫耀地掏出蜘蛛、马蜂......
往往会把很多小伙伴吓到,
但他只是想跟别人交换捉到的昆虫而已。
虽说在学校功课垫底,
却被同学称为“昆虫博士”。
70年代末,日本城市飞速发展,
田尻智家门口的稻田和池塘,
迅速被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占领。
他喜欢的小虫子不见了,
但却发现在这些高楼大厦里,
藏着更有趣的事情:
电动游戏。
13岁时,他遇到一款爆红的游戏,
《太空侵略者》。
为了打通关,
他翘足了一个月的课。
随着通关的分数越来越高,
他的话居然也多了起来,
甚至还指点起游戏厅里的人,
让大家的游戏水平越来越厉害。
最后游戏厅老板不高兴了,
大家用越来越少的游戏币就能通关,
游戏机厅的营业额直线下滑。
而幕后黑手、“游戏机厅破坏者”,
就是那个神情孤僻的小男孩。
虽然,
“不善于待人接物,没有生活技能”
一直是家人为田尻智担心的。
但他自己浑然不知,
反而开始沉浸在BASIC语言的世界,
研究起游戏编程。
游戏世界的大门,就此为他打开。
在各式游戏创意设计比赛里,
他开始崭露头角。
第一个上市游戏《Quinty》,
就赚了5000万日元。
1990年,
田尻智拿着这笔钱成立了公司,
沿用了自己16岁时,
出的第一本游戏技巧同人志的名字:
Game Freak。
当年任天堂刚推出GAME BOY,
那是极为火爆的掌上游戏机,
小孩几乎人手一台,
他想为这台游戏机设计一款游戏。
田尻智想起了小时候在田野玩耍时,
会把最喜欢的小玩意,
从口袋里拿出来跟朋友炫耀,
那种快乐,遥远却又真实。
所以,他给这款游戏取名为:
《POCKET MONSTERS》。
口袋里的妖怪。
(拉丁字母正式名称为Pokémon,民间俗称:口袋妖怪。)
1996年,《口袋妖怪》在日本正式发布,
此后的二十年里,
它一共在全球出售视频游戏2.79亿份,
向74个国家和地区出货215万张游戏卡,
而动画系列连续播放了19季。
在最早的游戏版本里,
田尻智还接受了好友、
“超级马里奥之父”宫本茂的建议,
《口袋妖怪》分为红和绿两个版本,
一些怪物只有在连线通信时才能进化。
早在没有《口袋妖怪》游戏的时候,
大家在GAME BOY里玩的,
只是些没有互动的游戏。
但《口袋妖怪》,却让每个孩子觉得温暖。
至少,在你转过身后,
还有只默默跟着自己的小精灵。
所以《口袋妖怪》最初的起点,
正是一个孤独少年,
对友谊和陪伴的强烈渴望。
也正是这个游戏,
它让我们明白“伙伴”这两个字的意义。
知乎里有一条随即火起来的问题:
《口袋妖怪》到底好玩在哪里?
很多人给了这样的回答:
它给了我另一个世界。
大概是陪伴吧。
让我觉得小时候过的不孤独。
小时候用GAME BOY玩的时候,觉得最好玩的最吸引的不在于自己拥有多高级的精灵,而是在于身后一直跟着的皮卡丘。
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家和精灵之间会产生羁绊,你们会一起去过很多 地方,经历过很多惊险刺激的战斗,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精灵永远不会背叛你。除非,你将它遗弃。
《口袋妖怪》的乐趣,
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小精灵的收集,
而是小精灵跟着玩家一起成长,
让每一个玩家,
不再孤单。
《口袋妖怪》游戏火了之后,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田尻智,
对频繁的曝光,变得极度不适,
在一次服用大量迷幻药入院治疗后,
就永远退出了《口袋妖怪》的开发工作,
虽然任天堂还是保留了他的职务。
最终,他从公众视野中,
彻底消失了。
这些年,
不时传出他不久于人世的消息。
但他偶尔会在Facebook上冒泡,
辟个谣什么的。
今年7月,
任天堂推出《口袋妖怪GO》游戏,
上线不到一个月便火爆全球。
但,却没有任何关于田尻智的消息。
或许,他真的不属于这个复杂商业社会,
他仍是许多年前,那个孤独的小男孩。
但在POKEMON的世界里,
他却用这样的方式,
教会了我们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