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生活中,总会遇到来自外界的曲解,或者是不公平对待。怎么办?是逆来顺受还是据理力争?
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因应不同的外部环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当事人做出的任何选择,自然有其合理性,旁观者有时候无从理解,当然也就不应作出无谓的揣测,更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作出评判。
其实,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好。性格谦和的人,胸襟开阔的人,格局较大的人,和性格懦弱的人都多会选择接受,但立足点可能并不一致。前三种人是不纠结、不在乎细枝末叶,看得通透,只要不触及其底线,又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呢?他们选择接受,只是忽略或不屑而已,在他们的内心并不会因此产生情绪波动。因懦弱而选择接受则不然,可能其内心有抗争的想法却无抗争的勇气,接受也属迫于无奈,心有不甘的接受,是虐心的事。
选择抗争的人也会有不同类型。正直认真的人,不愿委屈自己的人,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人,与过分看重得失的人,多会选择抗争。但是否能“据理”,则另当别论了。前三类,往往既是在为自己抗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一种公正、在构建一种风气,这会惠及更广泛的人——他们抗争的效应是“公义”。过分看重得失的人,很多时候并不在理,因为涉及的是一己私利,他们的“争”往往缺乏“据理”的逻辑,会有死缠烂打,会有无理取闹,也会有纠缠不休……他们是抱着一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态去争,有时候你会认为争得的毫无道理,甚至个别的简直就是闹剧、笑话。这种争如果争成了,将是不好的社会效应。
“顺受”也好,“力争”也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前三类“顺受”是一种境界,前三类“力争”是一种精神,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但可作为一种倡导。后一类“顺受”和“力争”,则不宜提倡,且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和人。否则,就会导致老实人吃亏、自私者得利。这无论如何都不是良好的社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