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饮食文化游记《寻味中国》第114篇,中国老街夜市系列的第5篇,您可关注作者阅读相关文章。
一直犹豫是否写山西大同。以笔者写游记的风格,对任何城市、景点,都不会做单极化的评价,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与特色,也会写出我所认为的不足或缺憾。毕竟不是写软文挣钱的,一味吹嘘赞美就是误导他人。
努力打造旅游城市形象的大同很特别,显然之前的耿市长太受百姓们爱戴了,以至于我这种不太关心新闻的人都能注意到,只要有对大同旧城改造提出批评的声音,定然有很多大同人在留言中异口同声地予以反驳怒斥,甚至出现“信不信我们大同人会来把你如何如何”的词句。这种极端化情绪,作为外人很难理解。
来源:谷歌地图
那年造访大同,除却大同博物馆和云冈石窟,多数时间在大同老城内转悠。这座面积有3平方公里方方正正的所谓的“老城”,笼罩着一种特别的割裂感,在国内别的城市中,我从未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感受。
城中心的华严寺,这里有形制壮观、磅礴大气的千年古殿,别的却都是现代仿品,有座仿应县木塔号称全国第二的巨塔,鉴赏价值基本为零。站在塔上俯瞰大同,远处成群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离近是新修的异常高大的城墙门楼,老城内的楼房,都是单调乏味的旧居民楼,近前的年代最久,是传统是清代四合院,却如贫民窟一般。
显然,最有价值的最破旧,都是要被抹平的,在此之上要再建一座幻想中的千年古都。我不能理解,之前的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堂堂煤都,竟然困顿破败到如此境地。这个城市如此撕裂,新旧之间仿佛相隔了上百年。看到这一切我也能理解,为何大同的老百姓强烈支持脱胎换骨的改造,拥戴那位能将他们拖出垃圾场般生活环境的敢作敢为的市长。最下层的老百姓才住在这里,权贵和煤老板们有自己的豪宅。
在到处拆建的大同老城里,我找不到老街夜市。是新修的华严寺门前广场?这里有大同老字号排名第一的凤临阁,它家的百花烧麦敢说天下第一。华严寺广场却又太新,少了烟火气。在寺庙前后建满了饮食街,显然不合形制,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吧。
凤临阁百花烧麦
或者是那座翻修的鼓楼街口?鼓楼旁没有街边摊,也都是饭店,鼓楼刀削面是大同的代表,大同刀削面又是山西饮食的招牌。不过这名声赫赫的鼓楼刀削面,口味也就是那样。
鼓楼刀削面
全新的大同古城似乎只有一个建设目标——招揽游客,然而多数店铺却冷冷清清。古城内的文化存留算得上山西地级市中的头名,远超过太原,但毕竟面积有限,没有太多值得逗留的地方,游客不仅仅是一只能够行走的钱包,掏钱出来总要值得才是。
在城墙内转悠一整天后,我果断决定撤出,在古城外寻吃食。外面的感受立即大为改观,这寻常小店里的压豆面,价钱便宜,口味真个不错。
大同压豆面
晚上驱车到西门外的,找那种全中国所有城市都一个模样的街市,全是几十年内建的瓷砖水泥房,这边是农贸市场,那边是老居民区,去公共卫生间还要绕半天。沿街一溜子烧烤店,开瓶啤酒,羊肉串、烤面筋、烤玉米之类端上来。不愧为胡汉混杂的关外平城,烧烤那就是地道。
大同的饮食,特色种类虽不算多,但都用料扎实,口味明确突出,胜在食材品质优异,我感觉在山西未必有对手。
临走去了趟“平城记忆馆”和“梁思成纪念馆”,看到古城的老地图和民国的老照片。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大同,屠城后重建的清代风格古城,没有那么高大的城墙,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一套套四合院鳞次栉比。
摄于大同“平城记忆馆”
大同古城,优势不仅是两座寺庙和九龙壁,那些成片的老宅子更值得存留,全中国哪个地级市还有这么多?古城破旧的老巷子我进去了数次,那里还有很多挺不错的木雕门楣,修修就挺好,房屋若是太破烂,拆了凑吧凑吧也能做出几条很有味道的清末民初的老街。
一座古城里,总要有不做生意的老居民,建筑更应有年代序列。古城需要改造,但应当是渐进的,打碎的将永远无法挽回。梁思成先生若是看到现在的大同新古城,会是什么态度?
本不想写大同,写着写着就成了这样,明明是写吃的,又拐到了最敏感的旧城改造话题。罢了,等着挨骂吧。
后记:
以上是三年前在大同的拍摄与观感,现在的大同古城的情况怎样,笔者并不清楚,特此说明。下一篇,老街夜市之呼和浩特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