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播客里听到两个故事,听完非常震惊,完完全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印证了山本耀司说的那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第一个故事。一个在白酒行业里干了14年的女生,被职业咨询师反问现在整个白酒产量情况,中国的白酒生意价值多少钱,公司今年订单多少,公司的渠道分几步?女生茫然不知。14年的工作经历,其实只能描述为2年工作经验,剩下的12年都是重复劳动。
第二个故事。一个程序员在一个创业公司工作,做底层搭建,最后创业公司失败了,程序员重新找工作的时候非常不顺,面试时对方问为什么这次创业不成功,他答“我是一个码农,敲底层代码的,你问我这个问题?”但事实却是,每周公司都会开周会,每个同事都会汇报业务到哪一步了、难点在哪、客户需求在哪,整个业务面非常透明。
我的故事。最近领导想知道某个业务整体情况,而我只负责其中非常小的一个环节,答不上来。而事实上,平时我可以和这条业务线上的各种同事伙伴聊天了解,去客户、去供应链上下游实地走访了解情况,从宏观视角了解行业背景,甚至可以去实体店体验一次全流程。我却对这些本应该涉足了解的领域,一片空白。此时此刻的自己,不是一个专业人士,只是一个技术工,没有主人翁精神。
人很容易把自己限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里,把自己工具化。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实会无功无过,但是,这却很容易平庸化。大公司最有效的运行方式,就是让每个人螺丝钉化,这样的效率最高,每个人只要重复,就会让整个大机器质效提升。
人很容易膨胀,呆在一个上升的电梯里,你做什么根本不重要,但是当电梯停下来的时候呢?风停下来的时候呢?大潮褪去的时候呢?罗振宇说过,这个时代,要做一个U盘型人才,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拔高自己的视野,有通盘考虑全局的视野和格局。
重整旗鼓,在失败里总结经验,在工作的第七个年头,直面了这个问题,庆幸不是像白酒女生在工作第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