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当一个年近40的中年妇女,想要离开一个待了16年的类体制单位,放弃管理职位而裸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酷。
然而,光耍酷是吃不上饭的。尽管自己对未来的路已经有了一些考虑,但实际上还是挺迷茫的。此时,某个微信群里推送了古典关于个人战略的课程。只用一句话就打动了我,“特别适合转型中的你!”于是毫不犹豫地交费入群了。
这是个“项目制学习”,最开始接触我其实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会在微信群里上课,教授一些职业规划的工具方法什么的。12月3日正式开始了,才明白这是个:自学+讨论的学习形式,每周完成打怪任务,直至最终目标。小组成员加助教老师共8人(后来有位老师因事退出了项目),我们7个人,一起撑到了项目最后。有时真的感叹互联网的神奇和伟大,天南海北互不相识的人,因为主动学习,因为渴望突破,因为缘分,走到了一个学习群。在此,也谢谢1组的小伙伴。
整个项目时长四周,包括行业调研、人物对标、个人路书以及商业变现四大项内容。老实说,其实每一周都很痛苦,老师录播的课程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要真正完成任务,需要不停地去找资料,不停地深挖自己,去解答自己的疑惑。
第一周是行业分析,我开始的目标是比较模糊的,似乎裸辞后去做一名自由讲师。我原先在金融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我感受到了银行业的危机。我急于想摆脱这个困境,想换个环境,但对自己要进入的新领域,自己真的熟悉吗?我开始找书、上网找资料、观察这个行业的人,去试图一点点去揭开它的面纱。第一周讨论后,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要转型为培训讲师,他们自由、能够激发人,永远都在学习的属性非常吸引我。但我也坦承自己还有两个困惑,一是如何沟通裸辞,二是如何介入新领域。
第二周时,我果然遇到了裸辞路上的最大拦路虎,我的前任及前前任领导分别找我沟通,劝说我不要冲动做决定。这一刻,似乎所有人都在反对我。可以说,项目拯救和改变了我。这周的任务是寻找对标人物,当时做任务是有些疑问的,因为课程让我们找行业数一数二的对标人物,我觉得这有些远。小组给我建议,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可以找3-5年够得着的目标。我找了3个背景和我类似的培训师,再从借鉴性可及性判断,确定了俞亮老师作为我的对标人物。对标是探照灯,看清楚方向;对标也是镜子,让我客观的看待自己。俞亮老师在成为自由讲师之前,也曾有5年的兼职讲课的经历。再往前,他更有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时,我也有幸碰到了俞亮老师本人,他赠送了我四个字:顺势而为。第二周的任务,让我思考,是不是一定辞职才可以讲课,顺什么样的势,有何作为?
第三周很快来了,这周带给我震撼最大,也最痛苦的一周。项目任务是个人路书,其中一项是写个人的成就事件。在自由书写时,我真的是写着写着,自己的眼泪都掉了下来。我回忆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初入职场、如何成为油腻的中年人,从童年时就绑架我的拖延症,我的成就事件和近三年的工作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开始明白,困扰我的不是这个行业有危机感,而是自己对待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想退缩和放弃,是情绪的奴隶。如果不改变这一点,即使换多少份工作也解决不了内心的困扰。行动是最硬的方法论,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当我一步步把自己的个人路书写下来的时候,自己也慢慢平静下来。
项目的最后一周是商业变现,是古典老师的好朋友范秦来讲授的。她让我对如何挖掘自身价值,建立个人品牌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个人身价=能力+资源+态度。现在的工作,你积累了多少能力和资源,你面对工作的态度如何?如果转型到培训师,哪些可以迁移?哪些还不具备?哪些是不管你选不选择辞职都可以默默提升的呢?我望着自己自从毕业之后就没有更新过的简历,它显得那么的苍白。实际上,这时候,我已经真正明白:无论是否辞职,提能力、攒资源、亮态度才是我最应该实践的。
2018年的最后一天,望着自己训练营的个人报告。此刻,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依然觉得自己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