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记录,这本书记录了5300字,找不到时间来提炼。今天是年前最后一天上班,总算有时间理一理。年终总结都是低头做事,埋头苦干。就像书中所说: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白费了。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自己不能变成这样,所以要一点点改变。
行动篇
关于两点行动1、早起读书,6点半的起床还得依靠闹钟,至少有30分钟的晨读,8点半之前30分钟的输出。2、晚上11点有个反思,哪怕记录一句话,一段文字,今天对自己感触最深的事情。不能每天随波逐流。
2月2日答辩2个重点项目,超过20稿以上答辩,后来采用了剪映直播的方式进行录播,学到了课件录制,声音和配图,现有的科技足够提供更多的计划和平台,反思多尝试,多调整,学无止境,不学就老生常谈。走出去要多和行业大咖学习,交流,只有学习别人的好习惯用在自己身上,这个好习惯才是有效的。
2月3日年终人力资源主题汇报创新,自己在前期的PPT准备上,模拟上都很用力,又是自己很熟悉的板块,顺口成章,为了不肆意发挥,还写了文稿约束自己。结果和呈现都值得自己反思。
1、PPT内容只写了团队做了什么,没有写清楚,业务如何参与,怎么能一起做?调整:要沟通清楚业务部门想知道的,同频才能共振。广告语不是说的,而是能发出去给别人传递出去。
2、汇报呈现声音低,话筒距离远,本想用低沉来表达稳重,不如展现自己的特色。调整:声音大而且有力,张弛有度,突出重点。
3、汇报语言不要说时间顺序,流水账单。调整:要一句话点名重点,大家要一起怎么做。不适合肆意发挥和凡尔赛,低调谦虚。
综上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焦虑篇
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复利曲线就是一种理性工具。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比如运动各种运动都尝试,不停地报各种运动课程,但没有固定侧周期去运动,得空就去,2024会固定周二周五运动日,中午没空就晚上,晚上没空就回家里跑步。一天二天是看不到成效的,坚持一个月二个月,循序渐渐,养成习惯后长期带来的收益,有身体的健康,耐力,甚至脑力的冲击。健身,我们每次推举受力的时候其实都是肌肉撕裂的过程,这种轻微的撕裂会让人产生酸痛感但不会造成伤害,经过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就会开始修复,修复过后会变得更强壮,所以每次教练让我们再坚持一下,做到力竭,就是在逼迫我们走出肌肉的舒适区到拉伸区。“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拉伸区是学习重点。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解决办法:
1、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2、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感受当下,想到a做a,不是想a做b。
3、找到自己的拉伸区,跳出舒适区,踮起脚尖才能碰到的地方,容易犯错的地方反思,纠偏,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深度学习篇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内容让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打卡会改变动机,从内在变成外在,为完成而完成,无法做到专注投入。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这是认知闭合。怎么办?
1、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2、设置下限,不设上限。微习惯,一个俯卧撑,一页书,50个字。及时反馈。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①费曼技巧就是翻译的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写作/演讲都是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不能只有故事,没有实质性内容。
像聊天一样。聊天的过程中必然不能显得太严肃,不能太高高在上,也不能只顾着讲自己,你肯定得观察对方的感受,所以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②缝扣子理论:把学到的词嫁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复述一遍分享给他人。
③11层理论:写作演讲不是你在11层,其他人在10层以下,而是都在11层同频共振。
关于运动的几点补充
1、简单+复杂的运动结合,比如在10分钟的有氧热身之后练习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等,这些复杂的活动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2、运动后脑袋最聪明,抓住时机高效输出。
关于每日反思
“每日反思”,我才发现它是一个自我觉知的新出口。它相当于一个深度日志记录,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记一两个关键词也行,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相当于节省了一段生命。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能主动跳出、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一切都源自个体的觉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