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怎么有盒水彩笔?”“今天画的好,老师奖励给我的。”心里想,“不对呀,这不符合老师的风格。”“不会是偷的吧”果然,被我猜中了!我当时就失控了,完全超越了我的底线,就对孩子大大出手。让他承认自己的错。后来,他求饶了,说错了!再也不敢了。
其实心里一直很痛:1,物质上没有缺过他什么,水彩笔家里好多种,为什么要这样?2,还说是奖励的,要我的夸赞和认可,为什么要这样?3,我们之间出问题了,我已经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孩子了!
有个老师曾经告诉过我,检验母亲是否合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孩子是否愿意与你分享他的心情和痛苦。
下面的故事让我解开了心结:
上个周末,我带孩子去一家日本餐厅吃饭。小丸子看到用来搁筷子的一个木雕小鱼很漂亮,就拿在手里摆弄不已。我看出来她很喜欢,就怂恿她,“咱们一会儿吃完饭后,悄悄偷走”。她的眼睛一亮,小声说,“可以吗?”我说,“这个小鱼那么小,很容易偷走的。”
然后,我就一边吃东西一边偷笑,她则一边吃东西一边琢磨。
等了一会儿,估计她把整个过程在心里都过了一遍,然后她跟我说,“你偷过餐厅的东西吗?”我说,“当然有了。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一家云南餐厅吃饭,那里用来盛饭的木桶很好看,我们就商量着偷走……”。
说到这里,我故意停下来。果然,她马上就问,“然后呢?”
我接着说,“然后啊,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木桶藏起来带走,裹在衣服里呀,或者放在包里呀……”。“最后呢?”“最后呀,我们一琢磨,这个东西也不值什么钱,还不如去问问他们从哪儿买的,去买一个不就完了!”
小丸子听了,也轻松地笑了。她就跟我商量,她会去问服务员阿姨,1、能不能把这个小木鱼送给她;2、或者,可以多少钱卖给她(我们约定,如果5块钱以上就放弃);3、如果都不行的话,可否告诉在哪里买的;4、实在不知道的话,我们就回家上网搜搜。
于是,吃完饭后,我坐在那里喝茶。她就拿着小鱼,去找服务员商量——然后,我就听到了服务员和其他顾客的笑声,那个阿姨同意送给她了——她就蹦蹦跳跳地拿着小鱼回来了。
在孩子的心地里,其实没那么多的心机,也没有什么坏心思——当我们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这些言辞和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下“噌”地把火冒起来;然后按照大人的逻辑去定性,“骗”、“偷”等话语是不适合用在未成年人身上的;当然,更不能用暴力的方式去让孩子马上改正。
说实话,我一般会鼓励他们做点儿“坏事”;只要在家长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让孩子尝试做一些“坏事”,让孩子了解、体验,最终达到他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地步,有什么不好呢?
昨天晚上,先生回来和娃说:“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东西,做了这个也不是什么坏孩子。告诉妈妈爸爸,一起想办法。”我加了一句:“我们还是懂的,肯定能做好。”
事情就这样完结,但是还是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