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史料中,凡提到努尔哈赤,必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标榜之,但努尔哈赤何能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呢?
现代唯一能考证的史料就是《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满文老档》,读完两部史书,努尔哈赤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材、一个极富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村霸”。这两部史料若能再丰富点,完全可以更名为“一个村霸是怎样炼成的”。
努尔哈赤征乌拉时,努尔哈赤以五百兵克布占泰一万,斩人三千,却只获得三十副甲胄,在攻占布占泰的都城时,也仅仅获得三百副甲胄。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辽东大地上存在的都是一些相对原始的部落。包括叶赫、乌拉等一些相对较强的部落,其拥有的军事装备有限,大部分部众很有可能就拿着木棒。
包括后来的辽东之役中,努尔哈赤派兵征战宽甸方向的明军时,当时的明军以浙兵(戚家军)为主,其持有的武器就以竹制武器为主。
而努尔哈赤曾经拜在李成梁麾下,经过战争的洗礼,更能明白对于一个军队而言,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才是军队和乌合之众的区别,才是一个团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常能以少克众,所向披靡的主要原因。
努尔哈赤正是靠着由易而难的升级模式,一步步蚕食周围的小村落,然后组织起来去蚕食和掠夺更大的部落。
这种依靠吞并其他部落的成长模式往往会使部众不能完全归心,团队没有凝聚力,若是遇到大的挫折,就会分崩离析。所以,努尔哈赤就需要不断的战争和胜利打磨这个团队,加速部下对彼此的认同感,同时保持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完全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努尔哈赤在处理舒尔哈齐分裂部落的事件上,其手段之狠辣更是出于这种危机认识。
努尔哈赤很明白,只要有一个人企图分解部落,就会引起人心浮动,此口一开,将来他的儿子若是也提出这种要求,整个部落就会四分五裂。
正是“舒尔哈齐事件”,才让努尔哈赤树立了绝对的统治权威,解决了部落分裂的危机,为部落的统一树立了一个不可触碰的底线,也为完善八旗制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