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三件事,健康常伴

人生天地间,遵循阴阳节律,受四时五行影响,一旦失常就会生病,无节便会染疾。之所以会生病,其实都和这三件事有关。

第一件,情绪不稳,忧思过重。

“身心健康,从心开始。”

中医认为: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

情绪与五脏相连,一旦喜怒无常,思虑过重,就会让疾病趁虚而入。

人一旦情绪不好,首先感知到的必然是身体,你的心脏会感觉到紧缩,你的胃部也会相对应空虚、难受,于是开始暴饮暴食,结果肠胃受损。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一旦进入大喜大悲的曲折里,就容易暴瘦或者暴胖。

长期情绪不稳、心情不好的人,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中,导致心气不顺,整日哀愁,若长期得不到纾解,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变弱,引发器质上的病变,给疾病创造可乘之机。

所以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心无烦恼,神安守中,自然养生。"

人心更像一块左右摇摆的指针,过分的情绪冲击只会将身体拖累,喜怒哀乐会耗费人的精力和体力,导致身体疲惫和不适。

心绪安宁,才能气血归经;情绪稳定,方能百病不侵。

第二件,饮食不节,内外失衡。

《本草纲目》说:“饮食不节,伤人顷刻。”

饮食不加节制,吃得过饱,会损伤脾胃。

食物从口腔进入肠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消化,胃部会分泌大量的胃酸来分泌食物,短时间内的大量进食,会导致胃酸供应不上,肠胃出现问题。

而那些食物残渣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消化,从而囤积体内,引起肥胖。

而那些喜欢经常吃辛辣、刺激、肥厚、油腻、甜腻等食物的人群,更容易产生胃热,热邪经脉络传递,可传至心、肝、肺等脏腑,引起多脏热邪亢盛,诱发内热出现。

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节制饮食,保持机体内外平衡。

吃饭七分饱,保持三分饥饿,有助于补精益气。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有节有度,才能减少疾病,身康体健。

第三件,起居无常,晨昏颠倒。

古人云:“万物莫不有规矩。”

世间万物顺应四时规律,合乎阴阳五行。人的身体也一直遵从于自然的造化和规则。

就像一天中的日升月落一样,日出而动,日落而息。

古人非常注重阴阳时令,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入眠,卯时醒来,是为顺应自然。

子时(23:00至1:00),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最弱。

若子时熬夜,十分损耗气血,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在睡眠状态下养精蓄锐,阳气就获得很好的补给,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而卯时(5:00至7:00),也是日出之时,是清肠胃、排毒素的最佳时间。

此时醒来,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促进气血循环,也让一天的精力更加充沛。

起居有规律,才能颐养心神,使精神抖擞,生命力旺盛。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常通过熬夜和所谓的夜生活来犒劳辛苦一天的自己,却不知这其实是在透支健康和生命。

长期的起居无常,违背自然规律,会导致面色暗黄,精神不佳,四肢无力。

最高级的养生,便是顺应自然,顺应变化,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绪顺达。

人生自然无忧无恙,岁岁长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