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要给孩子“爱与自由”,可还是有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放纵教育。他们说,我是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关注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以后进入社会了怎么办?这不是在培养温室的花朵吗?当没有人给他那么多的关注,没人理解他,鼓励他的时候,他还能适应这个社会吗?
让孩子适应社会,是很多父母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被带进了家庭教育的种种行为里。他们赞成批评式教育,孩子考第二名,家长批评为什么没能考第一。像领导批评员工一般严苛无情,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向孩子许诺的出游,因自己临时有事不能出行,孩子大哭大闹,他却无所谓,认为体会失望也是孩子必须要学会的,哪能事事如你意,以你为中心;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说老师太凶,不想再去上学,他不去倾听和理解,而是不走心的告诉孩子:“大家都去上学,你要学着适应。”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家庭教育不等同于社会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也不等同于社会人。
不要把你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之所以向孩子灌输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来源于他自己的恐惧。他们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恐惧带给孩子,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其实是害了孩子。
孩子通过你来看世界,弱小的他看到的世界是灰暗的,可怕的……,他就会有很强的不安全感,他觉得世界并不美好,人生就是苦难,每个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他惧怕长大。以后遇到了问题,他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抱怨社会。
如果给孩子展示的是美好的一面,长大后,他也总能像你一样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传递温暖,传递爱。
就如带着三个孩子还能考上哈佛的日本妈妈吉田所言:“把困难说出来,就会有帮助我们的人,而且,获得帮助的人将再去帮助其他人。我相信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将来,我想让女儿也加入其中。”
父母热爱生活,孩子也能享受其中,父母总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孩子便学会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给孩子“爱与自由”,他会更加强大而非脆弱
“爱与自由”的教育是从小给孩子打好根基。
婴儿时,他哭闹你积极回应,这让他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幼儿时,他四处探索你做好安全防护后给他自由,这让他觉得世界是安全的;童年时,他犯了错,你仍然给他一个拥抱,鼓励他改正了就好,这让他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
当他的羽翼丰满,内心强大,他才能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可你还是质疑,就算是小小孩,也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的事情,主动分享玩具给小朋友却要不回来了 ,被小朋友欺负了,被老师误解了……,他会不会像温室的花朵一般不堪一击?
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和引导就举足轻重了。你要倾听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委屈,告诉他或许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引导他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如何去积极的解决矛盾。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他会想着怎样去解决,而不是愤愤不平、抱怨人心险恶,也不觉得自己遇事无能为力,只能任人摆布。
记住,对于孩子,自己是父母而非社会人
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的。让孩子知道在外遇到多大的困难,父母都愿意倾听你,并相信你能解决好。当父母的怀抱永远是敞开的,永远是温暖的,孩子就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很多父母觉得,如果自己不学着像社会人一样对孩子“无情”,孩子就不能独自面对困难、适应环境。殊不知,最爱的人才能伤我们最深。
一个小男孩被学校的小混混们拦路欺负,他害怕地一路“逃亡”般回家。关上家门的那一刹那,他舒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安全了。这时,妈妈走过来,得知事情经过,她立马打开门,“无情”地将儿子推了出去,告诉他:“你应该勇敢!”男孩最终被打的鼻青脸肿。
我想,相比于小混混们的群殴,最让他痛心的还是妈妈的“无情”吧。
当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去伤害孩子,别人就伤害不了孩子,因为别人在孩子的世界只是陌生人。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而是要专注于自己的角色,清楚自己的任务,同时不要怀疑是否给了孩子太多的爱。
要相信,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沐浴了足够的爱、信任和鼓励,他会有更加强大的内心力量,有稳定的、不受别人左右自我评价系统,有能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能力,长大后,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