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重点强调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这也是乡土中国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当我们了解完这个概念后,就可以理解乡土社会中人际社会的根本。而且费孝通对于差序格局的论述也是他对于中国社会学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那么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是否是真正的当时乡土社会所具有的样子呢?
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当然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你的社会地位或者是金钱而所形成的差异,而是由于在乡土社会每一个村落之间的封闭性与独立性而产生的家族或者氏族的产物,并且在这之中费孝通做出了一个极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差序格局比喻为湖中之水,在费孝通看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就如同是一块石头,打到水中后涌出的一层层向外扩散开局的水波纹,乐是在中心之处,水波纹越是细密而强劲,有力月是在中心的远端水波纹便稀疏无力。这也隐含着一种社会丝滑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交往圈子,如果越靠近这个圈子中心相互的关系也就越紧密,越是远离这个中心关系也就变得越远。
这就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在关于差序格局论据中,他还提到了自我主义,个体主义和团体主义,费孝通认为在中国是不存在团体主义的,因为庆祝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私的社会,克己便是对于一个人最高的道德要求,不会去担心一个群体危害到个人的利益。
并且在这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关于夫子的论述,如子曰:“以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等。在大多数人阅读的乡土中国是都认为费孝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是中立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费孝通作为深入学习西方社会学的一位学者,他一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很多影响,并且介于他所处的时代是在建国之前,当时中国正是想要去找寻有一个出路,先要找到未来中国发展到底要朝向何处,因此费孝通认为我们应该去学习西方的民主,尽管可能这个观点并没有在乡土中国之中明显的提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读出费孝通的这层意思,费孝通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落后性封闭性以及他是不是与这个时代的,因此性质我们可以说,当时中国的乡土社会可能并不是如费孝通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而是通过他的描述让我们认为乡土社会是那样的,是具有极为强烈的主观性的,因此他可能会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觉得不是的,费孝通在整个《乡土中国》之中使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如对于老子所提到的“小国寡民”夫子所提到的“仁”或者是“立己达人”等等,并不是当时老子、夫子所讲的意思,而是像是对于他们的理念进行了曲解,就如在明朝以朱熹的标准作为科举的要求,这就导致朱熹的理论变成框架化的教条,而不是朱熹当时要表达的意思。而在乡土中国之中,我认为费孝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也是有的曲解的,正如他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他仅仅是关注到了儒家文化堕落的那一面而呈现给了世人,但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堕落的那一面,在此之中我们也要去关注到儒家文化积极的一面,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目的去游历在天地之间,因此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是仅仅有堕落的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更是我们需要关注到的。而费孝通作为一名社会学的专家,却在乡土中国这么一本关于中国社会的描述中,仅仅关注到了儒家文化堕落的一面,这是完全不够的。
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追求的,我们应该去追求三统——政统道统学统,当然该去学习西方文化中积极的方面,就如西方社会中的民主等等,但是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全盘西化,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我们是拥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的,应该做的就是学习中国传统话中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味地仅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全盘向西方学习,二者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到的。
所以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描述之中,可能更多的仅仅是对于一个现象描述,而没有谈及本质,费孝通希望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富强,但是仅仅有“复”是不够的,并不是要重现中华民族往日荣光,而是要在往日荣光的基础之上缔造出一个更为强大的民族,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复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