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最奇怪的是,商务人士在听我演讲或听我讲案例时通常同意我的观点,但当他们第二天走进办公室时,又会回到他们习惯的高斯方法。他们的思维具有领域依赖性,所以在会议上他们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在办公室却不行。而且,高斯方法可以给他们数字,这似乎“比什么都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计算结果满足了我们对简单化的内在需要,即使它把不能用如此简单的方式描述的事物压缩成一个数字。
感悟一:
人们似乎把自己习惯的围墙或者说舒适圈建立得非常牢固。我们在某些场域或许会学会打开自己接收新想法和新事物,然而当我们回到自己的世界后又不自觉的让我们自己“围墙里”舒适的呆着。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围墙内”一切事物的可知和可控。而“围墙外”的事物却具有未知性、不确定性。要打破我们自建的围墙,对大多数人老说是充满恐惧和挑战的。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带着好奇和游戏心态迎接未知和挑战。也正是这极少数人当中才有可能出现极端斯坦的“幸运儿”吧。
2,社会科学理论的命运取决于其传染性,而不是其正确性。
感悟二:
不仅是科学理论。当今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传染性影响。有多少人被世俗“成功”的定义传染而忘记初心、迷失自我?如何时刻保持觉知,认清自我,认清事物都本相和正确性而不被大众观念“传染”?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课题。
3,怀疑经验主义者提倡相反的方法。我关心前提甚于关心理论,我希望把对理论的依赖降至最低,脚踏实地,减少意外。我宁愿在大的范围内做得正确,而不愿在精确的地方犯错误。理论的简洁通常意味着柏拉图化和缺陷,它诱使你为了简洁而简洁。理论就像药物:经常无用,有时必要,总是自助,偶尔致命。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地使用,并且要有成人的监督。
感悟三:
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也未必都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得以验证、调整或补充。所以,就像作者说的,理论是药,必要时我们需要,但是不要完全依赖它。就像健康的身体是靠日积月累的锻炼(实践)出来,而不是靠整日研究热量摄入(理论-药)就能到达健康完美的体态。
4,从实践发展直觉,从观察到书本。
感悟四:
比起柏拉图式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具有真实性。真相永远掌握在实践者的手中!
5,真正的哲学问题的根总是在哲学以外,如果这些根腐烂了,它们也会死亡……哲学家会轻易忘掉这些根,他们“研究”哲学,而不是被非哲学问题强迫思考哲学。
感悟五:其实不仅是哲学研究,这个观点应该被适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读书而读书,却忘了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让我们把书本的知识运营和实践到书本之外,当我们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时,我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焦虑越来越大,书本的理论知识或许暂时缓解了我们的知识焦虑,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内化理论,用行动消化理论知识,再多的理论输入也没有真正发挥他们本应发挥的作用。我们为了赚钱而赚钱,却忘了赚钱是为了赚钱之外,让我们可以获得经济保障的动作,获得经济保障最终的初心应该是让我们有能力过得更加幸福和和享受高的生活品质、更健康的生活状态。然而回到现实看看多少人为了赚钱牺牲了健康?又有多少人为了赚钱忽视了身边最微小的幸福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