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杨鹏校订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文/ 摄 影 :张慧姝
01
战争,无道的行为
读此章,自然而言想起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一匹在英国德文郡小镇诞生的战马乔伊,是小男孩艾尔伯特的最爱。艾尔伯特的父亲用天价将乔伊买下,在各种冲突与逼迫之下,艾尔伯特训练乔伊耕田犁地。然而,由于战争的原因,战马乔伊不得不上了战场,期间几易其主,从英国上尉,到法国老农与孙女,再到德国骑兵,但它真正等待的是艾尔伯特……
影片中,当涉及到那些人间地狱般的战争场面时,导演有意蒙上一层幽蓝灰暗的色调,特意添加的滤镜处理,似表达不堪回首的情绪,与之前德文郡小镇的辽阔丰饶以及最终乔伊回到主人艾尔伯特身边时那恢弘的夕阳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照。
《战马》剧照:德文郡小镇
战争,人间的炼狱。战争,是毁灭的力量,是恶魔在嗜血,是熵在行动。战争(除了不得已的自卫战之外),无论打着什么正义、公正、和平、解放的旗号,都与大道背道而驰,是无道的表现。
在历史书中,充满着对风流人物,如成吉思汗、汉武帝、秦始皇等等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歌功颂德,然而,扪心自问,如果你可以选择出生的年代,你愿意选择生活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吗?
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诗中,有真实情感的流露。比如,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此诗句经常被人引用,被当作景物描写,或被用作感伤情绪的抒发,但这其实是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是从一个战士的角度写的: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不舍,其实是我内心对和平生活的依依不舍啊;我从战场回来,让我魂牵梦绕的那个家边的杨柳依依啊,如今却是雨雪霏霏了,这其中交织着多少抚今追昔的感伤,是战争与和平的交织,是生命被空耗的无奈情绪的抒发。
窗外秋雨绵绵,雨打芭蕉,风剪梧桐,秋意阑珊,不由得心由境生,也凄凄惨惨切切起来。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宋朝词人蒋捷写的一首《声声慢》中,用十个“声”字,似囊括尽了秋天的声音,可他还没想到,还有一种声音,更悲伤与无奈,那是来自战争。当我第一次在李山老师的课堂上听到时,我的心中顿时堵塞,那种震颤可能永生难忘。“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来自欧阳修的《秋声赋》。“衔枚”,古代打仗的时候,夜间行军,怕嘴里发出声音,每个人嘴里叼一块板衔着,军队大规模的行军,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哒哒的脚步声,这种声音,不是凄凄惨惨切切,而是心底在滴血,眼中已无泪的感觉,这种声音,来自无道的战争,人间的炼狱。
02
不知足和欲得
道的本质,创生与滋养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尊道而贵德。道生之而德畜之。
无道,就是对创生行为与环境的破坏。战争,无疑是最无道的行为。在“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之后,老子接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看来,老子认为战争的人性根源是“不知足”和“欲得”,老子是深谙人性的。人间最大的悲剧,战争,说到底,不就是权力欲望膨胀下的对资源的掠夺吗?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手术刀“一切改革的本质,其实都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紫侠狼:《90后酷说老子》| 如果不懂人心难测,“慈善”也会结出恶果)来剖析一下战争,战争就是一种权力的重新分配,成王败寇的重新定义,资源的重新整合,而这一过程,从不生产什么,相反还伴随着巨大的破坏,时间越长,破坏性越大。
因此,若能知足知止,又何来贪婪,又哪里有贪婪而引发的残暴、战争与无道?然而,在两条铮铮铁律面前,知足与知止的道德自律似乎显得太过不堪一击了。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自由与权力》中的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权力有着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因此,为唤醒人们对权力滥用的警惕,孟德斯鸠把“没有制约的权力”列为毁灭人类的十件事之一。知足而止,在权力面前似一声轻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