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趋势”三个字实在扎眼,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面对各种打击、彷徨、无措、迷茫,总是躲在小角落,别人看不见,自己更看不见的地方,突然有一束强光把你照亮,以为那就是方向,但由于你适应了黑暗,霎时间有些睁不开眼,等适应了光的时候,它却不再是强光了,之后你产生疑问,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从始至终一直在光里?
——蓝白红黄
按我自己的习惯读完一本书就必须写出点感受或者收获,这次读完《变量》,无从下手,去豆瓣搜索书评,差评较多,评分不高,也有五星书评,当然这些评论还不至于影响我对《变量》有自己的看法,这本书我已通读完,是有真实感受的。
也许是我知识面窄,思想层次不够高,读这些书总能给我造成新的困惑,有些名词需要重复理解,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熟悉感,有些案例生活中是见识过的。
从跨年至今,朋友圈原因,《变量》和“小趋势”这些字眼天天出现在视野里,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也有这样的朋友圈,每次看见总会情绪紧张,又出现什么机会了?这个机会怎么没抓住?我的机会在哪里?
天天面对这来自灵魂的拷问,精神受不了。
《变量》就放在床头,扭头便是“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几个字,趋势就摆在床头,希望有朝一日,抓住变量的密码。
刚开始拿到书我皱了皱眉头,怎么会有这么多灰层?感觉像是烟渍,顺手掸了掸,竟然包裹在保护膜里面,强迫症的我顺手撕掉,摸着封面上“变量”二字,看着上面斑斑点点,不是灰层,想想这是30年的大工程,便感受到一种历史感。
这本书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我连着两天,三个小时左右看完,一页一页翻着看不觉枯燥,每页都可引发思考,也会有些大家视角的案例介绍,但有些案例你会感觉似曾相识,毕竟他讲的是2018年发生的事,也是得到系老师,会有一些课程内容重复。
全书主要讲了五个变量:
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
除了“大国博弈”部分没在书中写出,只写了其余四个变量,但可在公众号《何帆30年报告》中找出。
《变量》之于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心不膈应了,没办法这本书的宣传,营销太强大了,对于我这种在跨年现场都能忍住不买,但随后公众号、亚马逊、天猫、朋友圈到处是《变量》和“小趋势”,在一月中旬还是买下来了。
当然,总不会没收获的,对于我这种思想不高,眼界有限的人来说,通过大师视角了解到的这个世界总是让人向往。
就比如书中在讲“重建社群”变量时就以阿那亚为例,两天后我就在朋友圈看到有公司年会在阿那亚举办,这个时候会有些熟悉感,再回头打开书重读阿那亚,便有另一种韵味。
坦率的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在19年的信心,甚至今后我面对未来会很乐观,我感觉在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
对于读者要不要买这本书来看,有以下几点建议:
1:文章内容即我真实水平,如果读者水平比我高很多,可买可不买,水平相当或稍差些,买来拓拓眼界也是不错的;
2:没赶上何帆老师得到直播,看了直播后的文稿,又试读了专栏五篇文章,我认为,订阅专栏者没必要买书,如果为了收藏或纪念那另说,相信未来30年这本书会不断重版、更新,每年都会重复宣传一次;
3:得到课程方便在“听”,可随时随地重温某一章,也可在知识城邦与何帆老师交流,内容与书大同小异,买了书对于课程没必要重复购买(得到课程的每个老师我觉得最终都会把课程内容以书的方式重新打包宣传,变成畅销书作家,这需要各位读者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真需要);
4:如果各位被各种各样的营销宣传手段弄得眼花缭乱,心里有些膈应,整个朋友圈都在告诉你19年,此书不读不行,也可为了消除这份膈应买来看看,看完也就两三个小时的事情,万一遇见你都不曾了解过得事情呢?
——看完了《变量》,还是没看见“小趋势”。
就如“我看完了爱因斯坦,什么都没看懂,但他一定在其它地方告诉了我一些事情。”
(原句找不到,根据记忆改编,如若有读者知道原句还请告知,作为感谢将在您的文章下打赏7元。)
介绍一个人,摘录一些他的选书标准做参照。
王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三驾马车之一,真格基金创始人,藏书家,书癖,著有《读书毁了我》。
这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的读书人,我看了他几乎所有演讲视频,喜欢他的见解,幽默的语言,生活中,阅读中我一直以他为参照物,尤其选书时我会想“王强老师会不会读这些书”。
选书经典语录送给大家:
“读书只读一流的书。”
“畅销书我坚决不读。
不是我牛,看不起畅销,因为我知道我生命有限,已经51岁了,再向苍天借30年,我已经80岁了,所以我还有30年读书的时间,我只能读人类历史上没被大浪淘沙过的东西。
所以我现在读书越来越往前读。中国的典籍越读遇到先秦,西方也顶多读到二十世纪中叶,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他们创作文字,他们的文字是他生命的写照。”
“所以我觉得读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家进入书前的状态是什么?
他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所谓市场的利益,还是他倾其鲜血、生命和经历融入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