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阅读法》②:用好思维导图,快速把握一本书的内在逻辑

在第一遍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万能读书笔记模板掌握一本书的关键点,但是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只能帮助我们掌握局部、零散的内容。

要想掌握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快速记忆和全面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需要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做“全局概览的读书笔记”,需要用到的工具是思维导图。

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就是它的骨架,骨架都是藏在血肉之下,肉眼无法看到,思维导图就像X光机,能够让我们看见藏在血肉之下的“骨架”。

那么,怎样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呢?

第一步,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和彩色笔,纸张A4或者B4大小都可以。

选择一种笔,把书名写在正中间,便于向外发散书中的各个主题。

第二步,根据书籍目录,把章节名作为一级分支列出来。对于实用类书籍,章节名通常就是一级分支,在实际中也会有多个章节讨论同一个问题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

对于小说来说,可以把作者简介、主要人物、重点故事作为一级分支。

第三步,“提取关键词和关键句,梳理逻辑结构,依次绘制分支。”

这一步是做思维导图笔记的关键,需要我们在列出9要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一遍书籍,依次找出各个章节的重点,提炼出关键词句,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一级分支的基础上绘制二级乃至更多分支。

提炼关键词和关键句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高度提炼的内容,第二种是我们觉得很有趣或者很有触动的词句。

提炼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是几个字,也不能是大段的摘抄,而且必须能够概括主要思想,但是请别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多试几次一定能越来越好的。

第四步,画图上色。

之所以要上色,是因为不同的颜色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的效果,彩色能够帮助记忆,而且上色的过程也是再次梳理逻辑关系的过程。

具体应该怎样上色呢?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同一个颜色涂抹并列的内容,用同色系、深浅不同的颜色涂抹递进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涂抹金句,用箭头和线连接两个可以合并的内容,可以画一个灯泡或星星来表示洞见时刻,用表情符号来表示情绪感受,用流程图来表示步骤……

我们常常在各种读书账户上看到漂亮的思维导图,可是到自己做的时候却很容易半途而废,一方面是觉得做思维导图太能,另一方面是一味追求美感,总是在推倒重做。

做思维导图的目的是要把握一本书的逻辑结构,要想高效又美观,是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达到的,作为初学者,还是要抱着“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来做思维导图

在做思维导图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7个要点:

①要有内容,不要空洞。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目录转化成导图,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内化一本书的逻辑。

②要与书籍要点区分开来。思维导图虽然也要提炼关键词句,但要与找到关键9要素区分开来,思维导图更注重其中的关系。

③可以以作者为中心,也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做导图。一般来讲,初学者主要是学习作者的逻辑结构,所以前期可以以书籍的逻辑来做导图,熟悉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导图。

④要简洁,但是要便于后期理解。有时候信息太简化,过一段时间后会忘记内容,所以不要因为追求简洁一味用关键词,也可以适当使用关键句,甚至可以把金句放到导图中。

⑤建议尝试手绘导图。

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如果第一次做导图乱七八糟的,那也没有关系。

⑦做导图可能真的会化很长时间。前面已经说到,做导图的目的是要找到“骨架”这件事本来就不容易,所以别担心花太多时间。

说再多画思维导图的难度还是摆在那里,先尝试画出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笔记,再不断总结、提升吧。

期待我的第一张思维导图笔记,也期待你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