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2.16),早晨九点多起床,起床的第一句,就想大叫,这颓废的人生,下周坚决不这样了,然后下周可能仍旧睡上九点半。
不过,还是希望下周不要这样,因为我非常有必要参加 李英老师的战队。
醒来洗漱后,自己弄了些吃的,然后想看点有素养的东西,无意中翻开自己的笔记《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由于笔记只记录了前两节,想完善接下来几章的笔记。
他提到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体能。他认为影响体能的主要因素分为运动、饮食、睡眠、健康四部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精力,我的工作状态是久坐,虽然说每天正常工作时间是六小时三十分钟,但晚上经常加班10-11点多,久坐时间最少9小时,上至通宵,办公室有些同事出现肥胖、腰疼、流鼻血、颈椎疼痛等症状,我的工作不仅是体力活,而且需要与各单位政府对接,时间宽裕些也还好,若业主要求很快拿出成果,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就算头晕脑胀时刻也要加班加点完成,我也曾在去年7月份出现颈椎疼痛近2周时间,还有些头晕目眩等。知道是这种状态,我也会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运动健身,我已从2017.12月健身到现在,有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是一周去三次左右的时间,我的原则就是凡是没事就去健身房,以至于我现在的微信头像是这种状态,然后又续卡三年,做一件事一做就三年,想象都很开心。
其实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容易,像美国谷歌公司、Facebook公司早晚都有人轮换工作,证券公司从业者也有常凌晨两点睡觉五点起床,北上广晚归“旅客”,凌晨三点的妹子还在出租车上,都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其实,都是希望自己能过得更好一些,有些是选择在奋斗的日子,有些选择在平淡的日子,也很难比选归结这两者的贡献。
但纵观周围很多人知道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而不去尝试一点点改变提前预防。
刚才提到李英老师的战队,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参加她的早起战队已经一周了,没有安排学习计划,但最明显的变化是我不慌张了,似微有点点感知时间的能力。
没有身体就没有一切,不要总妄想得到霍金坐在轮椅上那样的成就。
一切凭借自觉为主,可以打开也可以就在群里发已锻炼的程度。我的理念是:先过自己这一关。
锻炼规则:
1.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比如跑步、静走、徒步、健身、太极、游泳、球类、平板支撑、俯卧撑等。
2.具体到运动量。最长以周为单位,记录自己一周的运动量,比如一周健身几次,跑步几公里。也可以以天为单位,比如每天行走万步路,每天平板支撑2分钟、每天俯卧撑30个或深蹲等,你若还有创新你说的算。
我每天都安排自己早晨上班前做20个俯卧撑、一周平均日行万步路,工作忙的话一周只健身一次。
这样的好处是防止有人说今天很忙,就比如我。如果这周很忙没有完成,那么下周则是这周运动量的两倍,下周若不完成,则算出局,当然每周的运动量也都可以更改,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打算这周健身3次,下周跑步2次,下下周打2次网球等,当然最好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周健身计划。
最后,我想说我想看到一支优秀的队伍,而不是散兵,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出局的人,当然也会有留下来的人,只有克服自己,才是好士兵。
其实,把每次锻炼当作吃饭这么简单,每天或每周达到自己的运动程度要求,疾病最怕每天的坚持,做好复利工作,则是为以后10年甚至20年少去医院的前奏,并且现在的准备为以后的投资,发钱少成效高。如果说人生中需要什么投资的话,我认为身体是最重要的一项投资,放眼等到我们60岁后,有些人只能在家乡范围走动,有些人还能环游世界,每个企业家都在运动,并且给运动放在第一位,王健林、马云、王石(好像什么运动都会)、俞敏洪等老师都是,不只是创业,他们的生活态度都能让人折服,不能成为他们那样,那我只好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活跃,等到我100岁,给他们送走我再走。
就说到这里,欢迎你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