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以《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为开端,引我们思考“宇宙的人情化”。
我们往往“以己度人”,用自己的观点表述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于我而言,真正的做到“推己及物”“设身处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了,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我们常常把“我认为”“我觉得”的误认为事实。我是个怕冷喜热的人,老公和儿子是怕热喜冷的人,所以我们彼此感知的气温往往区别很大,每每按他们给我说的天气冷暖感觉总觉得“上了大当”。
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有歌曲唱道:“风含情水含笑……”,大抵就是朱光潜先生谈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感情移到“风”“水”之上了。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朱光潜先生从欣赏自然美、音乐与书法之中的艺术美让我们了解“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姿态吸收于我。”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朱光潜先生从“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得出两个结论:
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这里首先要说一下人的情趣,有些人是极实际的实用主义,只看到物的显性的价值而没有审美的趣味。正如朱光潜先生谈的一朵含露的花,现实中无情趣的人就把它当作不能卖钱的野花,而有些人就可能由花及人,“以为它含泪凝愁”,自己的忧伤情绪也被带动起来;而有些人从一朵花看到世界万物生长的规律,悟得人生的妙谛。
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君子爱莲、爱竹,多是把“出淤泥而不染”“竹节有志”的寓意引来模仿,它们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代表,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要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汲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我们也要让身边的“物”活起来,让美好的物围绕在身边,自己也就会因它们“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我们想不美好也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