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昭化,在“得景楼”客栈住下。每次来都住这里,甚至是同一间客房。因为地势高,倚在二楼的露台远望整个古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大堂里没人,一堆破石头依然摆放在前台,据说有欣赏奇石的人会出高价来购买。老板告诉我这样的季节和雨天基本上没游客,这使我兴奋之极!以前每次来昭化都被嘈杂的游客包围着,使纯朴的小镇被灌注了强烈的商业气息,让人心浮气躁。现在突然变得冷清了,到处可见三两个生意人围着一盆点燃的木炭烤火、聊天,这更加让善良的人们悠闲起来。
习惯了一个人的旅行之后,越来越不愿结伴出行。在旅途的某些时刻,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如果跟很多旅人结伴而行会怎样?是不是会有意料之外的快乐也未可知。
先在二楼的露台坐下来品一壶香茶,于潮润的气息中远看滑落在青瓦和石街上的雨滴,还有连成线的绵绵细雨挂在树枝上,形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纷纷掉落下来,溅起一朵朵水花,然后再天马行空的随想一番,这就是旅客们常说的发呆吧。
昭化意为“光明美好的教化”,常常感受到小镇居民很和善。他们轻声细语,对陌生人微笑,做买卖议价诚恳,热情,这所有的一切是不是“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话的由来呢?这地方确是人才辈出、地杰人灵、钟灵毓秀。无数清官名宦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为华夏历史平添了瑰丽篇章。
多年前就到过这里,往后每年几乎来两三次。只是这一次,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意外仰或是惊喜:绵绵细雨中的昭化,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葭萌亭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浇注成一块块朦胧的镜子,倒映出老屋上的房檐;那一片片滴水的灰瓦,悬挂着一盏盏红灯笼,撒出柔媚的灯光,碎在青石板上,光辉淌了一地。沿着这条青石板路走过去,暖得人心发慌。
小街两旁的每间店铺里,都有个期待的老板,只是含笑而没有浮躁。游客可以进去随便看看四处转转,买不买没关系,可喜的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这些小镇上的人可以不厌其烦的给每个游客讲讲各种纪念品的知识或是关于昭化的传说,也会给你指点一条好的游玩路线,能看出来他们如此的热爱这里。
漫无目的走在小街上,想起没吃中饭,信步走进一家小店,看见一个八十七岁的老奶奶坐在火盆边上正在烤火。她见我进来便真诚地对我微笑,热情的招呼我坐在火盆旁一起分享温暖,不顾无法行动的腿脚去给我搬凳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被感动了,在火盆边坐下来,一阵阵热浪喷着我的脸,温暖而惬意。
我坐着不想动,觉得此刻在雨中的昭化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细细想来,小镇人的每件事,甚至于每个细节我们都能做到,并且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既非大富大贵之家,也并非凤毛麟角的特异,区别只在,我们脸上没有微笑!
午饭后的雨一直在下,淅淅沥沥,下的很轻、很柔。小路尽头,大片的青山,层层叠叠的绿色在烟雨蒙蒙下铺展。从河边远望,一大片高低错落的平坦屋顶,有的已经长了青草,被雨水浸泡着,斑斑点点的绿苔点缀每一片瓦砾,见证出岁月的痕迹,让我们慢慢品茗时间的流淌。
城外的菜地在雨雾里摇摆,更显郁郁葱葱。很多不知名的蔬菜色彩鲜艳,而泥土的颜色纷乱多彩,可以想象出到了山花烂漫的时节到处都是五色杂陈的花海,在这雨中仿佛都能闻到隐隐的花香。
一个归家的老农路过我,面带微笑,突然想起一句话:雨水会淹掉城市,因为那是水泥地,但再大的暴雨何曾淹没裸露的大地?!
远望昭化城中已经亮起灯火,觉得该回去了。这冬雨中的一路花香,便是完美句点。
——老猫
民国一百零三年 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