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洛阳关林名气很大,但我曾不以为然:不就是个关公庙吗?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洛阳关林有何奇哉?所以,我始终未去过关林。到洛阳后,我也未去,故我以《忆江南》词牌写《洛阳好》12首,概括了洛阳历史文化、地理名胜,惟独未写关林,这都缘于对关林的不了解。
去年11月,陪一客人去了关林之后,我对关林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使我对自己过去的固执浅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
首先,尽管洛阳关林也是众多关帝庙的一座,但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却是其它关帝庙无可比拟的,因为它埋葬的是关羽的头颅。相传孙权杀了关羽之后,为了嫁祸曹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以向刘备表明,这是曹操指示干的。但是曹操并没有上孙权的当,尽管关羽临终前还在攻打曹操的襄阳,并杀了其大将,但曹操对关羽的为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所以,曹操用沉香木为关羽做了身子,以王侯之礼将关羽葬在洛阳城外,洛水之南,对着龙门现叫关林的地方。因此,关羽头颅葬在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在关羽老家山西,还有一座衣冠冢,这三处在关帝庙中地位最重要,当然这三者当中以洛阳关林为最。因为人最重要、最高贵的是头颅,埋葬头颅的地方自然是最重要的地方。
中国古代对陵墓的规格有严格的划分,即皇帝的墓叫“陵”,圣人的“墓”叫林,大臣的墓叫“冢”,老百姓的墓叫坟。关羽的墓是圣人的规格。在全国能称为“林”的只有山东曲埠的“孔林”和洛阳的“关林”两处:孔子为儒家先师,被称为“文圣人”,;关羽忠义仁勇,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关林位于老洛阳城东南七公里(今属洛阳新区),北依隋唐故城,南对龙门山阙,占地180余亩。关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迄今有410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关林基本格局为一个大门、三个殿、一个冢。大门门檐下“关林”二字为明末书法家王铎所书,门额上还有慈禧题写的“威扬六合”四字,大门西侧有相传为关羽所绘的“诗竹”石刻,即竹叶连缀成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进得大门,有一条长达35米的石狮甬道,42根石柱上雕刻有104个形态各异的石狮。甬道两边为石刻碑林。甬道连着大门和一殿。
一殿为正殿,供奉的是关羽的帝王像,头戴王冠,金面金身,福贵堂皇,表达关羽在后世人民和历代帝王心中的崇高地位。殿门之上有慈禧手书的“气壮嵩高”四字。大殿门板上分别雕刻“桃园结义”、“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12幅关羽故事。
二殿为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供奉的是威武的关羽,剑眉横目、威严勇武。两侧彩绘“斩颜良”、“讨文丑”、“杀秦琪”、“挑锦袍”等12幅关羽生平事迹。
三殿又称春秋殿。供奉着儒将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门额上方绘有“三英战吕布”、“长沙战黄忠”、“威镇荆州” 关羽故事和“东方朔盗桃”、“禹龙锁蛟”等神话故事。
最后为规模宏大如丘的关羽冢。冢上翠柏林立,冢前立有奉敕碑,碑面正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据说此碑为历代皇帝所立,由于关羽封号不断累加,所以碑文也多次磨光重刻,碑文也变成了十几个字。
游了关林,我也一直在想,在传统文化里关羽为什么这么“火”。不但在民间,在官方也是一直加封,从“关公”、“关圣”到“关帝”,在不同朝代、不同皇帝之间,都对其崇拜有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关羽的为人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的标准。首先是“忠”。关羽一生追随大哥刘备,忠于蜀汉政权。曹操也曾敬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并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也不为所动。当其得知刘备下落时,封金挂印,毫不犹豫地奔向刘备。其次为“义”。关羽为保护皇嫂(刘备之妻)身陷曹营之时,曹操为瓦解其意志,让其与两位如花似玉的皇嫂居于一室;关羽怕辱皇嫂清名,独自在外挑灯夜读春秋。还有,关羽为报曹操对己的敬重之恩,为其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才离开曹营。更有小说演绎的华容道捉曹放曹之事。这一切都体现出关羽的忠义信勇的形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古君子之标杆。坚守信义,知恩必报,爱憎分明,敢做敢当,有谁能比关羽更符合传统美德的要求?于是,统治者爱其“忠”、“勇”,老百姓爱其“信”、“义”,在官方和民间共同的推动下,关羽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终至于达到和孔圣人比肩的高度,成了传统美德的典型化身。
当然,以现代党组织对党员要求的标准来看,关羽则大有问题:对其“忠”的一面肯定没问题,组织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对其无限忠诚;但其知恩图报,帮助敌人打仗,尤其是为私情放走敌首,将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从《历史的天空》中我们看到,游击队小队长姜大牙为有恩于已的地方保长也是其“干爹”(无奈当选的,也是为了保护百姓)祝寿,就被上纲上线,险些丧命,这就是现代政治道德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区别。我觉得,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现了一种道义宽容和人性之美。
关羽本来是一个武将,怎么又成了财神呢?我认为,商业是信用行为,相互不讲信用,商业活动就无法维持。但是在封建社会,国家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商人普遍被视为“奸诈”之人,“无商不奸”,此之谓也,这样商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制度和道义的支持、保护。然而,国家和民间共同推动的“关公崇拜”,使商业人找到了唯一可以抓住的制度或文化的稻草,关羽的“信”、“义”就成为保证商业活动的行为标准;更因为过去晋商比较发达,遍布全国各地,又加上与关羽又是老乡,所以商人们都把关羽供奉起来,这样关羽就变成了“财神”。
游罢关林,我作了一首诗《游关林》(曾在博客上发过,现稍作修改)
洛阳城南对龙门,江山胜处埋英魂。
侯府挂印守初盟,华容放曹报旧恩。
万军夺帅若等闲,五关斩将似疾云。
惟惜轻敌败麦城,千古英雄泪沾襟。
二〇一〇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