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宫崎骏和乔布斯都有同样的一个观点:第一流的人才,其最大的特征是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充分依据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其他。
乔布斯认为,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做出来你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这叫父爱逻辑,属于反向决策原理,正向决策的逻辑是通过调研,明确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组织生产,这叫母爱逻辑。
宫崎骏认为自己的电影有固有的逻辑,他自己必须忠于这种逻辑,必须相信自己感觉的指引。
伟大的投资者和创业者都依据模糊的直觉,来思考所在行业的多种可能性,自己所见和所思考的比其他人多,对行业规律的研判,所参考的时间轴、空间维度和行业技术性相对全面。同时,创业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会促成灵感的生成,这些灵感加技术的组合,可能会成就伟大的产品。
因为有巨大的未知,才有巨大的可能性。
那些几分钟就决定投资几百万的新闻报道,多是为了传播而让新闻成为传奇。几百万的投资,如尽职调查和合同的签署肯定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来,决定投资到资金下来,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答应给的最后不给钱的也不鲜见。
虽然几分钟决定投资是传奇,但早期项目,除了对项目和人的直觉,有确定根据的技术性判断少之又少,这就是巴菲特,乔布斯和宫崎骏所倚仗的“直觉”,但仅对极度专业人士有效。
通过数据,调研,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所谓的决策,这个决策往往是政治正确的,是不会犯错的决策,是逻辑通顺的决策,但大概率会是平庸的决策。
网上流传着一句段子,据说是周星驰说的: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其自身的行为和决策,依据的是外界给出的条件和理由,而不是自己的主见,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分人是不专业的决策者。
在过去几年的创业中,因为对产业的观察、实践和创新,我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在这部分决策上我喜欢独裁,这导致一部分小伙伴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我,称很不适应,我能够理解,由于对所在领域的专业深度和角度不一致,我认为过度的讨论和征求非专业意见,是浪费时间,甚至会让项目走偏,最好的结果也会有是平庸。虽然我现在的公司依旧不太成功,但我依旧认为这样的决策方式是合理的,是机会成本最低的决策方式。
当然,不同的行业的在决策机制上会有不同,依据的是不同的成本逻辑,例如生产线最大的成本是“犯错成本”。
另外一种是面对未知的,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决策,很多是公司战略层面的决策,是“机会成本”,这些决策,可能会决定公司会成为索尼还是苹果,这是企业决策的终极成本。
因此,避免犯错需要科学决策,避免过高的机会成本,则需要专业的直觉。
例如,汽车主机厂在组织生产,会运用科学的数据来进行决策。流水线的装配环环相扣,每条生产线和每个人必须充分的协调一致,因此集体和科学决策成为必须,其核心诉求是“避免犯错”,因为对生产线来说,犯错的成本就是最高的成本。
而如果开发新款车型,审美情趣所带来风格和外观的竞争力,就必须由专业人士用直觉来进行决策。例如丰田凭借卡罗拉敲开美国市场,1938年诞生的大众甲壳虫,包括国内车企代表长城,一款h6成为可以叫板合资品牌的车型。其他领域如九十年代的索尼,乔布斯执掌后的苹果等,都有因为直觉创新成功的案例。
这些决策很重要,重要到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除了牛逼人精准的直觉之外,没有其他可选项,否则即使一堆人把脑袋想爆,达成共识最后收获的也只会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