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译 文】
2.23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2.24 孔子说:“祭奠别人的先人,这是谄媚;遇到符合道义的事却不敢做,这是懦夫的行为。”
精 华 解 读
虽百世可知也:中华文化为何能走到今天?
纵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仍具活力。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居然就已经做出了“虽百世可知也”的预测,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这不仅是孔子的自信,也应该是我们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文化自信。推荐你读《中国文化课》
“谄媚”和“无勇”的共同病根:自私
有的人但凡路过一个寺庙都要进去拜一拜,这可能不是虔诚的体现,而是单纯地想求得“众神保佑”;有的人即使心里明白什么是道义,但是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就“怂了”。这两件事为什么要放在一句话里说呢?因为问题的根源都是“自私”。如果我们放下我执,不把自己的私利看得那么重要,就能更加平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
课 后 思 考
你最喜欢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为什么呢?
【原文】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 文】
3.1 孔子谈起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制的舞蹈阵容在自己家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们不敢做呢?”
3.2 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掌握鲁国实权的三桓)在家族的祭祖仪式结束时,居然演唱天子撤祭时才使用的《雍》。孔子说:“歌词中有‘诸侯辅助,天子肃穆’这样的内容,这怎能在三家的庙堂里唱呢?”
3.3 孔子说:“一个不仁的人也就是一个麻木的人,对他来说礼法有何用?音乐有何用?”
精 华 解 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这事我都能忍,以后就没有什么气我不能受了!” 正确的理解是“这件事都忍心去做,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自己微小的行为,不要让它变成难以戒掉的坏习惯。推荐你读《掌控习惯》
人而不仁如乐何:快乐的反面不是悲伤,是麻木
快乐的反面其实不是悲伤,因为能悲伤,说明这个人还有情感体会,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最糟糕的感觉其实是“麻木”,也就是任何山珍海味或者人间惨剧摆在他面前,他都没有反应,所以才有“麻木不仁”这个说法。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而所谓的“仁”,就是内心喜悦平和,能够感知到幸福的状态。推荐你读《幸福的方法》《感受爱》
【感想】
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谄媚”和“无勇”的共同病根均是自私。
如果我们放下我执,不把自己的私利看得那么重要,就能更加平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最可怕的不是悲伤,而是麻木。悲伤是表达了一种情感,而麻木则是对外物没有了感知和反应。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每个人的感受则不同。有的人痛苦,有的人不改其乐,也有人则麻木不仁。
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
3.“是可忍孰不可忍”,让我知晓了它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这种事他都能做出来,还有他什么不敢做的呢?与胆大妄为,无所不为意思接近。
人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