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细细的云烟在细细地消亡。
眼前好似一幅紫色的幔帐。
天空向我们下沉、下沉,
向着水池,向着树林。
一只犹豫不决的巨大手掌
把这片片乌云引到天上,
一对充满悲哀的眼睛
迎接着它们迷蒙的花纹。
我不能满足,我静静伫立,
我创造了自己的全部天地,
那好似人工描绘的天空中,
晶莹的露珠沉入它的美梦
二
我只读一些孩子们的书,
我只怀有孩子般的想望,
一切大事都已远远消亡,
我从深深的悲哀中脱出。
我已死一般厌倦这生活,
从它那获不得任何东西,
但我热爱我可怜的土地,
因为别的土地我没见过。
在远方花园,我荡起秋千,
简陋的秋千,用木杆架起,
而今,伴随迷雾般的梦呓,
几株高大的黑松如在眼前
下面是我对第一首诗的理解,没有看任何解读。诗人即使深受国家当局者的蹂躏,毫无自由的表达,被当成了模子工具牲口一样的生命。他也爱着这个国家、这片生活的土地。这是多么深沉与刻骨的爱,又是多么悲催的痛苦的诉说。就如同苏格拉底在审判大会的演讲一般。
第二首诗中开头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保留一颗童心,是的,童心不死,高尚就存。王阳明心学特别强调致良知。他的一位著名的追随者李贽谈到要有童心才能致良知。尼采特别强调人要回到最初状态——童年。童心是好奇心 探索欲最自然最多的时期,童年时代的心灵是纯洁的简单的。诗的后面作者写到了几株黑松,其实不然,那不是几株高大的黑松。那是黑黑的森林。使人也看不到外面的曙光,人性的迷茫使整个社会进入森林一般的黑暗看不到曙光与方向。
战国楚之屈原所表达的对国家自我高贵深沉之爱如同曼德尔一般,雄浑而悲壮。我仿佛听到屈原在深深吟唱: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这几天在思考30岁,古时候人到30岁是中年了。但丁神曲讲到了30岁,准备从陷入茂密黑暗的森林中艰难的摆脱出来,使出洪荒之力挣脱豹子狮子野狼的追赶而获得自由。而尼采讲到了30岁,查拉图斯特拉要进入森林、洞穴重新孤独修炼,然后逃离心中的桎梏,获得超我的智慧和能量。孔子也讲三十而立,易经中讲30岁代表乾卦中第二个爻的阴阳化合之态,也许是指格物致知的关键的年龄阶段。孔子讲三十而立,这个立,究竟立的是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也许太早了。立业吗?可以立业了。但留下一个悬念。
我们可以推想一个人原来什么没有立成。就比如一个物体原来是倒下的放歪了,需要把它立起。人原来是不正的,需要把他立起来。
这个立的领域范畴又是什么呢?孔子没有讲清楚。古人讲不学礼,无以立。这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思考空间。
我们今天人简单把它理解成立业而独立了有了体面尊严的生活。
可不可以理解成立心呢?还有后面的立德、立功、立言呢?
但一般人的立与三立无缘,最多能立业、立心。
但古时候是自耕农的少,士也是少数。
其他的大夫诸侯天子自然有业,何立之有呢?
孔子的这个三十而立,很有研究价值。可以对比圣经、神曲、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