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短片《番茄炒蛋》几次出现在手机屏幕,情节倒是很简单:不会做饭的留学生想在外国朋友前露一手,情急之下向妈妈求助,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和中国相差12个小时,母亲是深夜起床做菜给自己演示。
如果我是编导,我会让那位母亲说:儿子,国内现在后半夜呢,你自己百度一下呗。
哈哈,那样的话,是不是不“走心”了?
这是某银行留学生信用卡上市宣传片,要的就是“走心”的效果。
再来看视频中的文案:
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短片看得我五味杂陈,尤其是“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沉。
如果一个人眼里只有另外一个人,那就等于把自己喜怒哀乐的开关交到了那个人手中,不管那个人是谁,这都是一件累人累己的事。
传统观念里,中国式亲密关系就是越亲密越无间,好的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就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加与别人,没有敬畏、没有尊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控制和挤压,而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一 过度付出对己不利。
心理咨询师考试中有一道职业素养题:你在紧张地干自己的工作,小王过来要求你帮忙解决一下他的问题,你怎么办?
答案A:马上停下自己的工作帮他。
B:告诉他,这是他的事,应该由他自己解决。C:告诉他,自己工作正忙,等下可以帮他。
选项无所谓对错,只是分值不同。
大部分人选A。
事实是选C得分最多。
这由心理咨询职业特性决定。
心理咨询从人性出发梳理各种关系,遵循的是自然规律。
心理平衡才会心理健康。
付出需要回报,这是人性。付出越多想得到的回报自然更多。
然而,世间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确切点说,你付出了不一定有你想要的回报。
亲密关系中往往存在过度付出的一方。更多的时候过度付出者还不自知。
如果一个人一边任劳任怨,一边数落埋怨,那多半是她的潜意识认为自己过度付出了。
心理学理论认为,决定人情绪的是人的认知。错误的观念是痛苦的根源。
过度付出的人秉持的是“我对你好,你一定也要对我好。”而这恰恰是人际关系的反黄金法则。
人不能左右别人的意志,不然所有的追求者都会成功。
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是: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一样去对待别人。注意,每个人能决定的是自己的行为。
承担自己的命运,不过度介入别人的人生。这样利人利己。
决定付出,就不要直奔回报,用心感受过程,不要一边奔跑一边患得患失。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体验。我选择,我负责。不然付出就是在积攒悔恨。
二 过度付出对他人不利。
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说的是适度地对一个人好,他会心存感激,当超过了一定限度,他的心理就会变化,当你的好如滔滔洪水之时,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甚至一不如意时,就会产生怨恨。
亲密关系如此,作为顶级亲密关系的亲子关系亦是如此。
人的边界意识是从小形成的。
心理治疗师曾奇峰书里说,小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实际上是他在试探,看看什么地方有人会喊“停”。如果不及时给他一个边界,他就会不停试探。
如果亲人的娇宠让他觉得,他本该是随心所欲的那一个,那么到社会中、到陌生人中他就会不适应。如果好不容易适应了,但是与亲人的相处中,他还会如一个巨婴。
三 亲子关系是一场经典的人生体验
亲子关系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由已而出,本来不就是一个人嘛。
可是,这或许就是人间最美丽的烟雾弹。小女本弱,为母则强。我们经常被自己感动。
母亲的天性是具有牺牲精神的,看着一个小生命那么地依赖自己,有一种被需要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随着孩子羽翼渐丰,母亲的失控感越来越强,特别是价值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尤其失落,越失落拽得越紧,越紧越让人想逃。
这些都是人性使然,千百年来,他人经历的,我们也会经历,早知晓早通透,而通则不痛。
朋友s有次在和青春期孩子呕气后,对我大呼:养孩子怎么是这样的,一点劲都没有。
一副上当的样子让我忍俊不已。是的,叛逆期孩子的家长不好当。特殊物种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是不好当。
其实,孩子叛逆是他在争取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力。这是他身心发展的重要路程。一句话,他的叛逆就是宣告他要做独立的自己。
叛逆到何时?
到他自己成家应该差不多,有了一个他说了算的地盘,在那里,他就是国王。然后他去经历他的孩子的叛逆,生生不息,这就是高级动物——人类。
那年,同事的孩子上杭二,第一次离家。说起住校生活。他不无感慨地说,以为他不行,其实他都行。
不知不觉,孩子早已不是那个孩子,父母却还想如小时候那样对他,于是这场时差越倒越大。
每个人都是慢慢长大的,但是角色不同,入戏不同。为人子女多半是本色出演,而父母光靠本色来扛不免单薄了些。所以,为人父母是一场心智的远行,且行且修行。
亲子关系这趟水太深,谁不是一边明白着道理,一边不小心又掉进了陷阱,酸甜苦辣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