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巴山书苑的时候,桃花潭边的数十里桃花已飘落凋零,汪伦在潭水边送李白的歌声,似乎依稀还飘荡在水面上。
人间四月天,皖南山间的清风扑面,田间白鹭飞翔,牛儿安静吃草,野花寂静开放。坐落于泾县查济古村的巴山书苑,古色古香徽派建筑依山而建,宛如一位绝世沉静的美少女,默默凝视眼前的青山。
查济古村落,在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集笔墨书画,诗酒田园,小桥流水,人文与自然于一身,村民世代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片诗情画意的土地上。南师说,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里确实是人类理想栖息的摇篮。
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书苑创办人康老师和世代居住在查济古村的村民严老板相识结缘,严老板喜欢徽派建筑,并从事建造徽派建筑。康老师嘱咐他在皖南山水间找地,既远离尘嚣,又能融入社会。
严老板寻觅了好几年,终不负所托。康老师以一贯的行事风格,将建书苑的事情全部交给了严老板,自己忙着在社会上筹集资金。作为布衣居士,书画家,他不像社会上豪商巨贾腰缠万贯,一掷千金,却为了心中那片桃花源,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悟道后他发愿为社会传播善知识,多年来坚持不懈,为鳏寡孤独贫穷家庭解决生活问题。他将书苑定为公益性书苑,用来教育孩子,以及渡迷途众生,为在滚滚红尘中的众生找一块心灵的清凉地,一块荫蔽子孙后代的福地。
严老板不懂什么大道理,他说既然这是公益性的事情,建筑利润就不要了,只要付得起工人工资就行,就当给巴山书苑做点功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是世间的大学问,正如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那天在严老板家喝茶,看到了全国各地著名的书画家在他家不吝留下的浓墨重彩,严老板像个欢喜佛,神采飞扬介绍着他收藏的宝贝,几万一幅的到几十万一幅的,如数家珍,他说看不顺眼的买家,出再多钱他也不卖,我看他家门前来来回回伸头缩脑的游客,忽然想这世间能有几人,能用如如不动之心,看透世间的名利权情?
没有图纸,没有设计,严老板凭经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巴山书苑建成,其格局和自然浑然天成,巴山书苑就这样应缘而生。
我来这里,参加康老师举办的克期取证,用所学的佛法,去证悟自己的心性,来参加的十几人,中间陆陆续续因个人事情离开,世人为欲念驱驰,狼奔豕突,由此可见一斑。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鸟儿欢啼,为什么它那么快乐,因为它们没有一丝贪婪,活在当下。人为什么抑郁不开心,因为欲念太深。夜晚熄灯后,静听窗外一片天籁之音此起彼伏,如普光老和尚念的楞严神咒,在自然的天籁里,豁然超出世间万象,照见内外空明,苏东坡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是的,禅宗对大多数人来说,如同不知从何处下口的铁馒头,师兄慈悲心切,他希望身边人都能用智慧和觉性生活,远离无明。想到有次禅七期间,遇到某官员也来参加,一天后,第二天清晨就扯犊子说有急事,急匆匆狼狈逃跑的身影,不禁莞尔。习惯了前呼后拥,推杯换盏,假话套话,怎么能面对赤裸裸的真心,再听到了那令人肝胆俱裂的板声,如何适应?以前人模狗样颐指气使,瞬间斯文扫地,哈哈哈……。
德山棒,临济喝,不是大根器人,如何能接受?根性利钝,天壤之别,懂了禅,才发现里面的智慧如海,是究竟的,圆满的,也是彻透的。从入世法来说,乔布斯,稻盛和夫等,无不是从禅宗里找到了应有的智慧。用身体去证得佛法真实不虚的禅宗弟子很多,六祖慧能和近代虚云老和尚,都是禅宗难得一见的大德。现代人的生活忙乱,更需要禅宗智慧的加持。懂得禅,明心见性,到哪里都心安,都是最好的。
康老师皈依当代禅宗泰斗邵云老和尚门下,也奉行南师教诲,他贯穿儒释道,以身心奉献社会。巴山书苑,以发掘和躬行圣贤之道为己任,无论社会如何日新月异,人心如何对外驱驰,有一样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存在,这万法之源头就是道,一旦了道,人生会豁然开朗,无拘无束,捅破尘网,勘破妄相,获大自在,了生脱死,来去自由。但这对于纠缠在五蕴六尘,死死抓住名闻利养的凡夫来说,是天大的笑话。正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天下大道,平常不能再平常,但几人能悟,几人能行?天下悟道者,几人能像师兄康老师如此简单朴实。
学校体制教育多是教孩子长大后如何博取功名利禄,巴山书苑是教孩子们如何奉献社会,培植善根,找到生命的根本智,一个是向外境不断探索和索取,在条条框框里找答案,一个向内心不断求索,以求得源头活水。在如今知识爆炸,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正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雨在临行前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康老师说,每次打完七都下雨,就当是培植根性之法雨。禅七期间所教的东西,是他多年所得。我忽而心升悲悯,想起李商隐《夜雨寄北》那首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再回到巴山书苑?再次聆听师兄讲法呢?